编者按
11月4日~13日,农业部党校2013年秋季学期处级干部进修班暨第25期处级干部任职培训班学员及党校部分青年教师共35人,分赴贵州省湄潭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田东县,开展了以“深入基层锻炼、服务农民群众”为主题的教学实践活动,就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本报今日刊发学员撰写的14篇调研日记,与广大读者共飨。
11月6日星期三湄潭晴
进村入户听民声
邹奎
下午,我和廖伯寿、邵开封3人在偏岩塘组调研了4户农户。第1户为70多岁老两口,均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儿3女均已成家立业,土地已统一流转,流转费500元/亩,平时种些蔬菜到集市销售,蔬菜每年收入3000元左右,老两口生活很幸福。第2户为该村社区卫生室,坐堂医生与村民关系融洽,中西医结合,可以较好地解决村民的一般性医疗需求。第3户以高粱等粮食生产为主,酒厂与他们签订订单,无销售之忧。儿子外出打工,儿媳妇在家带孩子。第4户为刘老根山庄农家乐,开业至今已12年,老板刘老汉对目前农家乐的运行很满意,当然更希望当地政府能对农家乐予以更多的政策支持。
通过座谈和调研,感触很深。首先,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实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加快了发展,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感谢党和政府,拥护党和政府;第二,干群关系和谐,乡镇干部、村组干部工作认真负责,切实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第三,客观存在农民增收渠道狭窄问题,年轻农民可以外出打工,年长农民只能省吃俭用,节约开支。这一问题应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农民增收出谋划策,在条件许可情况下提供一些出路。
11月7日星期四湄潭晴
“茶叶热”背后的冷思考
罗健
今天,在村委会韩主任的陪同下,我们小组的几位同志先后下到核桃坝村的两个村民小组,走访了几户农户。总体感觉,核桃坝村因为确立茶产业为发展主业,茶业的持续增效给农民带来了收入的持续增长。所走访的几家农户,一般承包有10多亩茶园,自己种植35亩,每年毛收入近2万元;其他5~7亩以700~1000元/亩的价格转租,每年租金四五千元;家中主要劳动力从事茶青交易,每年收入5万元以上;加上一些其他第三产业的收入,每年总收入一般都超过10万元。而将自家茶园全部流转,专门从事家庭作坊式加工的农户,一般每年收入20~30万元。由此可见,当地农民确实找到了一条发展致富的康庄大道。
在掩饰不住的喜悦背后,农户也向我们坦陈了两点隐忧:一是发愁劳动力短缺,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二是担忧茶业的抗风险能力。
通过和茶农们促膝交流,我感受颇深。农户既对现在的好日子感到满意,又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心存忧虑,这种未雨绸缪的心态难能可贵。从产业规划发展的层面来看,当地政府不仅要谋划进一步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提高茶业产值,更重要的是要深度考虑怎样确保整个茶产业能够平稳可持续地发展下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采取措施,鼓励引导和扶持茶农扩大经营规模,推动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建立有效抵御市场风险、保障各方利益的企业、合作组织与专业大户之间的产业经营体系,恐怕是当务之急。此外,进一步开发茶叶的综合利用价值,增加茶产业衍生产品和服务,拉长产业链条,确保茶农收益的稳定性和延伸性,也是政府与群众需要共同认真思考的紧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