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约八成靠政府主导性计划实现;就业观念未有明显转变,去非公有制企业和区外就业动力不足
经过各方努力,这两年,西藏籍大学生就业工作“提速”很快。
成绩令人鼓舞,可是细加分析,也存在一些隐忧。2011年6月,时任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姚瑞峰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历年来西藏高校毕业生全部安排回藏工作,且岗位集中在公务员、事业单位等,使区内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这番言论背后有数据的支撑。2011年,全区共有16580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其中行政事业单位考录了近1.3万人,约占全部就业岗位的78%;截至2012年11月底,全区共有16991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其中公职岗位1.47万个,约占全部就业岗位的86%。显然,2012年高校毕业生通过公职岗位实现就业的比例比2011年有较快上涨。自治区教育厅巡视员多吉才旺表示,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7年来,每年就业的大学生80%以上是靠政府主导性计划实现的,通过就业市场、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相对较少。记者通过网上检索得知,2011年、2012年,国家公务员的录取比例分别是1.57%和1.35%。两相比较,录取比例差异明显。
为了细究西藏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其比例,记者从西藏大学招生就业处获得该校今年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统计显示,西藏大学政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师范学院、工学院、艺术学院、旅游与外语学院、理学院、医学院、文学院、财经学院今年共有毕业生2349人,截至2012年10月24日,共有2129名毕业生实现就业,其中在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有1795人(含20名定向生),占84%;升学继续就读的有104人,占5%;自主择业(含已签协议和部队等有着落的就业)有210人,占10%;通过就业援藏实现就业的有20人,占1%。
西藏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其比例与全区高校毕业生的相关统计数据基本一致,得到相互印证,具有一定代表性。
作为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最大亮点,就业援藏工作也不太乐观。记者从就业援藏工作办公室获悉,今年,对口援藏省市、援藏企业共为西藏籍高校毕业生提供了12420个就业岗位,却只有1300人到区外实现就业。
一边是公招火爆,一边是去非公有制企业和区外就业遇冷,这种结构性矛盾已经凸显,亟需引起重视。
记者在近日举办的2012年民营企业招聘周暨拉萨地区第20期人力资源洽谈会上与众多企业负责人交流,他们大多向记者倒苦水,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西藏金泰工贸有限公司的李大姐告诉记者,公司去年从西藏大学招了4名学地质的大学生,给予不错的待遇,结果一年不到全考公务员走了。
不仅是民营企业,就是国有企业也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问题。2010年,周同学从西藏大学毕业,应聘到中国黄金集团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做实验员,待遇比公务员高了一大截。可是没过多久,他还是通过公招,当了一名老师。面对此种情况,公司领导只得摇头叹息,表示还是“铁饭碗”有吸引力。
“铁饭碗”的超强吸引力,让许多学子竞折腰,放弃了专业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知识,用非所学、学非所用,导致人才浪费。2008年从西藏大学理学院毕业的周同学就是一个例子。2004年,他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择了应用物理专业,主要方向是地热等新能源开发与应用。考虑到西藏地热丰富,新能源又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认为前景远大。可是,临近毕业,受各种因素影响,周同学还是选择做了一名基层公务员。据他所知,全班32人,绝大部分当了基层公务员和初中、小学老师,没有一个人从事新能源开发与应用工作。
专业不对口,工作内容与所学知识基本不搭边的情况在西藏籍高校毕业生中较为普遍。采访中,他们大多一笑而过,或者一声叹息,以此表示无奈。问及报考公职单位的原因,得到最多的答案是稳定、有保障,也有少部分说是就业形势所迫或者是家庭压力。
有专家表示,大量优秀人才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将加剧创新型、创业型、创造型行业人才匮乏的局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同时,以就业、“投机”为目的报考公务员,也不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建设服务型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