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组织人事
干部监督系列报道之一

全程监督:锻造干部选任无缝监督链

2013年06月07日14:2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把选人用人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专访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于洪岩

■开展选人用人全程监督,可以激励和约束用人主体按章办事、依法从政,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也是一种保护。

■在全程监督中,也要突出抓关键、抓重点,在关键环节、重点部位上下功夫。

■全程监督也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破解。如,用人之源始于提名,要继续强化对干部初始提名环节的监督,把好用人关口。

干部监督工作是干部工作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组织部门对干部选任进行全程监督的理念不断深化,措施不断加强。全程监督深意何在?这项工作该如何着力?有哪些难点?近日,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于洪岩。

记者:为什么要开展干部选拔任用全程监督,这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什么意义?

于洪岩:实践中我们感到,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是规范选人用人行为、有效监督领导干部行使用人权、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有效措施,对于全面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质量,建设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能够规范选人用人行为,提高干部选任质量。权力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往往导致滥用。最近群众关注、网上热议的年轻干部“火箭式提拔”等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是大家对选人用人必要程序的缺失和公平性的质疑。通过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监督,把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各个环节,保证权力在有效监督下运行,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以程序的严格规范保证选人用人的公平公正。二是能够强化约束意识,更好地关心保护干部。监督不是对领导干部用人权的弱化,而是使权力得到正确行使。开展选人用人全程监督,可以进一步增强用人主体的政策法规意识,激励和约束他们按章办事、依法从政,保证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同时,把选人用人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也是一种保护,有效预防干部出问题、犯错误,降低廉政风险。三是能够增强工作透明度,有效防止用人不正之风。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只有增强透明度,才能提高公信力。开展选人用人全程监督,让群众及时知情、广泛参与、有效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违规行为,防止用人失察失误,更好地营造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

记者:对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实现有效监督,应如何着力?有哪些有效措施?

于洪岩:刚才提到,实现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监督,就是要把监督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实现监督的全覆盖。但在全过程监督中,也要突出抓关键、抓重点,在关键环节、重点部位上下功夫。近几年,我们突出抓了任前把关和终端检验。

在任前把关中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实行任前审核。2006年,制定下发《吉林省市(州)、县(市、区)党委提拔干部讨论任用前审核暂行办法》,规定凡市县两级党委提拔任用干部讨论决定前,需报上一级组织部门审核。对主要领导岗位即将变动调整提拔干部、领导干部身边工作人员及亲属等提拔、受过处分人员提拔、群众公认度差的干部提拔等情况从严把握,注重发现和防止用人上不正之风。二是实行组织部门内部审核。规定拟提拔人选在部务会讨论前,由干部监督机构对人选是否存在影响任职问题、是否涉及需要向上级党委组织部门报告事项、是否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检查等情况进行审核,提出明确意见。三是实行任前经济责任审计。对掌管物资、资金等重点岗位人员,拟提拔任用的需进行任前审计,并依据审计结果提出是否存在影响提拔使用问题的意见。

对终端结果检测,主要是通过开展对干部选拔任用总体情况、用人主体、新提拔干部公认度等内容的评价,全面检测选人用人结果,实行用人者的提拔使用与其选人用人公信度相挂钩,从而激发用人主体的责任意识,“倒逼”用人主体选拔任用群众公认、经得起检验的干部。群众评价选人用人工作往往既要看选出了多少好干部,更关注是否选用了不该用的干部,这就是用人上的“非减差效应”。提拔100个干部,有1个有问题,就会对用人评价产生很大影响。通过以用人“结果”检验用人“过程”,使选人用人不再是“一次性”行为,而是要经过后续检验的,从而促使选人用人过程“优化”,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记者:全过程监督的难点在哪里,应如何逐步完善?

于洪岩:应该说,近几年,通过加强全过程监督,对于规范选人用人行为,提高干部选拔任用质量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难点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和破解。比如:一是用人之源始于提名,要继续强化对干部初始提名环节的监督,把好用人关口。二是继续加强对干部选任其他各环节的监督,要全过程监督,不能让干部一旦进入提名程序就像是进入了绿色通道。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以便在干部考核监督中更好地甄别评判干部,防止出现个别干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的问题。四是对个别地方存在的表面走程序、背后搞不正之风的问题,要探索及时发现与有效查核的措施办法。 (记者 魏杰)

(责编:吴思瑶、董宇)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