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职位“集纳”超配干部?
10余省区市向副秘书长“开刀”
超职数配备干部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哪类领导职位“集纳”超配干部?
新京报记者梳理发现,在中组部的“瘦身令”之下,去年,至少10余省市整治超配干部时,“刀口”落在了超配的副秘书长身上。
例如山东,去年9月26日,山东省政府官网发布了23条人事任免信息,其中就包括四名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的免职信息;去年12月12日,北京组工网公布了65名市管干部的任免信息,其中也有四名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去职。
被中央巡视组点名通报“超配干部”的吉林、安徽,也采取了相同的裁撤副秘书长举措:去年上半年,吉林在省和市(州)层面上至少减掉了23名副秘书长;安徽芜湖在去年3月,集体调任了5名政府副秘书长,蚌埠市也在相同时间,调整了6名政府副秘书长。
此外,浙江、青海以及银川市、杭州市、广州市也在去年调整了政府副秘书长。
竹立家认为,各地整治超配干部时之所以向副秘书长“开刀”,源于“副秘书长”超配已成一种普遍现象。
虽然早在2009年,中编办就印发文件提出要求:省级、副省级、地市级政府副秘书长的职数,按不超过其同级政府领导班子副职的职数来掌握。但实践中,由于各级政府对副秘书长的职数设置有“自主权”,所以副秘书长岗位就成了超配干部的“弹性空间”,有的地区将副秘书长岗位用于“奖励”提拔、福利照顾,安排那些多年未获升迁的干部,甚至出现了多名副秘书长“辅助”一名副职的现象。
竹立家强调,副秘书长超配也与副职干部数量过多有关,比如此前被曝光的“一个县级市配十多名副市长”。
2013年11月,新京报记者曾盘点全国24个省级行政单位中250个地级市的副市长数量。结果显示,250个地级市共有1750个副市长(不含挂职副市长),平均每个地级市配置有7名副市长。其中,共有219个地级市配置有6-8名副市长。副市长数量最多的地级市是江西赣州,共有12名副市长(4人为挂职),四川宜宾等15个地级市配备了9名副市长。
超配干部如何“消化”?
部分地区要求官员“自愿免职”
超配干部如何“消化”?各地“晒”出的去年专项整治“报告”显示,对于超配干部,一般采取取消兼职、调岗、免职等方式“消化”。
例如山东去年9月一日之内免掉的四名省政府副秘书长中,3人身兼数职,即除了省政府副秘书长之外,还兼任其他职务。如于毅,自2008年3月起担任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同时兼任山东省驻京办主任。免掉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职务后,三人此前担任的其他职务仍然保留,以于毅为例,仍担任山东省驻京办主任。另一人冯瑞免掉省政府副秘书长之后,调任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巡视员。
北京也如此。去年12月12日公布免职的4名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中,2人因为年龄原因被免职;另两人则身兼其他职务,如周立云,担任北京市副秘书长时兼任北京市政府研究室主任职务。目前已调任北京市委研究室主任。
湖南湘潭采用的是“末位免职法”,对绩效考核排名末位的干部予以诫勉,连续两年末位的予以免职,通过加大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力度,腾出的职数用于消化超配干部。湘潭市委组织部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7人被诫勉,4人被免职。
但也有地区要求官员“自愿免职”,郑州市中牟县就被曝采取了这一措施。据南方周末报道,2014年6月,中央巡视组到中牟调查超职数配备干部的情况,当时统计的数据是超职数配备干部有280多名。为了完成2016年年底前“消化”所有超职数配备的干部,该县县委组织部要求接近50周岁的干部递交书面材料,申请“自愿免去现职”,申请免去现职后,可保留职级待遇。(首席记者王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