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培养选拔好干部系列报道之六:组织把关 让好干部脱颖而出

2014年01月13日11:0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组织把关 让好干部脱颖而出

如何让好干部脱颖而出?这样一个宏大命题,答案涉及方方面面,“组织把关”作为其保障机制中的重要一环,其地位不言自明。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充分发扬民主结合起来,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这为干部选任工作树立了新的目标。

组织把关主要针对什么问题?谁来代表组织?是否应兼顾群众公认?怎样才能把牢守住选任关口?这些问题,发人深思。

组织把关≠只讲程序

不可凭票数多寡识别好干部

“群众推荐得票高的不一定都是好干部,但大多数人不认可的一定不是好干部。”做过干部工作的人,多有这样的体会。

唯票取人近年来广受诟病。一旦仅凭票数说了算,信奉“只栽花不栽刺”的“老好人”必定层出不穷,党组织的领导把关作用也将在无形中被大幅削弱。早年间,有些地方把“竞争上岗”变成了“竞选上岗”,把“民主推荐”变成了“投票选举”,召集群众投票,并当场汇总按得票数宣布当选人。如今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

“把唯票取人当作推卸责任、避免争议、平衡矛盾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其实是间接放弃党对干部选任工作的领导把关权。”采访中,部分组工干部如是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有人进一步分析:“有的是为了开脱用人责任,任用推荐票最高的干部,一旦出现‘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等问题,于己无关;有的是为了规避矛盾,使那些条件具备但还未能得到提拔的干部无话可说。”

“重程序、轻结果”的现象,在各地仍部分存在。比如,明知道此人不是最佳人选,因某种原因却要用他,领导就把责任交给程序,不惜提前打招呼做工作确保如愿。河北省唐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解占久对此评价,“看似公平公正、程序合法,实际上却是利用程序使少数人的个人意志合法化了。”

或许有人会反驳,只要干部没有“硬伤”,谁的票数高就用谁,有什么错?这种观点是否站得住脚呢?

就民主推荐环节举例分析。受制于选拔范围、选拔条件和领导意志的影响,推荐票高并不一定说明干部业绩好。“如果推荐范围仅由相关领导划定,推荐标准和条件也由其根据意向制定,再加上推荐过程中领导的无形影响,高票有时是变了味的。” 采访中,有组工干部坦言。

更有甚者,只要是领导提名的干部,在以后的推荐、考察、决定任用等环节往往会“一路绿灯”,造成“程序空转”。有的对拟提拔干部应具备的标准、条件、考核结果等不予公开,甚至决定人选在先,推荐、考核及讨论变成“例行公事”,以形式上的公开掩盖本质上的不民主。

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分析对待票数?郑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李喜安认为:“一要正确看待票的作用。推荐票只能作为用人的重要参考,不能作为唯一依据。二要对票进行分析甄别。要将推荐结果与平时掌握情况、外部反映情况、干部群众认同情况相比较,分析是否存在其它影响投票结果的因素。三要科学运用投票结果。坚持从推荐得票较高的人选中确定考察对象,但不唯票取人,同时要研究一旦民主推荐结果失真组织如何决策,以制度的形式保障干部选拔任用的科学合理、公正公平。”

组织把关≠主要领导把关

民主集中制杜绝“一言堂”

有一则顺口溜这样说的,“一把手说一不二,二把手说二不一,三把手说三道四,四把手是是是是,五六七八九把手,只做笔记不开口。”一把手的说一不二,尤其是在干部工作中的“一言堂”,导致少数地方组织把关异化成主要领导把关,让基层群众非常不满。

民主集中制,是党委科学决策的根本机制,其核心是在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决策参与者的前提下进行有效集中。在选人用人等重大决策中,如将集中等同于集权,必然产生是主要领导说了算,还是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说了算的矛盾冲突,继而出现推诿扯皮、议而不决、争功诿过等情况。

中央党校原教授王贵秀就曾指出,任何把民主集中制这一完整个体肢解为“民主”和“集中”两部分,或是在时间上有先有后的运作过程,都是一种误解。原因在于,不管是“先民主、再集中”,还是“先集中、再民主”,都容易导致书记垄断对重大问题的“拍板权”,其他班子成员至多只有一定的发言权。这就将党委决策变成了首长个人负责制,严重扭曲了党的集体领导机制。

为了打破“一言堂”,充分发挥组织把关作用,各地纷纷展开探索。如河南新密市近年来推行的“两推一述一票决”干部选用机制,就是其中代表。历经两轮推荐提名关、竞聘演讲关、市委全委会票决关,再经组织部门业绩考察,干部方能顺利提拔。

不经提名,干部无法纳入组织视野。提名由少数人说了算甚至一个人说了算,是“一言堂”的症结所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规范初始提名权,是组工干部的一大期待。许多组工干部表示,干部任用条例虽然有对初始提名的规范,但还有待进一步细化,这也造成一些地方在执行中钻空子。

针对这一问题,各地相应有所应对。2013年7月,青海西宁市出台新规,明确重要干部任免等事项应实行集体决策,不得以传阅、会签或个别征求意见等方式代替集体决策。此举对于管住“一支笔”,无疑是一个有益探索。

目前,安徽合肥市计划适当加强领导班子、分管领导和组织部门在推荐干部中的权重,把干部推荐得票情况与领导班子、分管领导、组织部门平时了解的情况,与干部一贯表现,与班子结构、工作需要结合起来,由党组织集体研究确定考察对象,杜绝“一把手”“一言堂”。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