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把关≠忽视民意
党管干部与群众公认并不矛盾
“如果我们的组织工作只限于把下面的干部摆平、关系理顺,而实际上事业不顺、人民不满意,这是根本的不平不顺。”2013年8月,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向全省组工干部强调道。
党管干部,是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群众公认,一直是衡量各项工作成效的一把标尺。两者本应是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合二为一的,但是实践中,个别地方却出现把两者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
也正因此,个别地方个别单位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打着党管干部的“旗号”,否定各种体现群众公认的有效形式;或者仅仅走一下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程序,放松了组织把关的职责。
比如,为了体现群众公认,组织把关加入了考察谈话环节。但是,把谈话人数多少与民主程度高低划等号,就不科学。能否发扬民主应该看参加谈话的人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是知情人、是否素质较高。如果某些方面或层次的人缺席,参加谈话的人参与意识不强、不敢讲真话,谈话的人再多,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再如,针对异地交流提拔和平职调动的干部,组织把关一般采用民主测评方法。由于是向外单位推荐干部,群众重视程度不够,还有些人从本位主义出发,希望本单位多出干部“腾位子”。于是,使得群众对一些并不很优秀、在本单位不受欢迎的干部,违心地划出了优秀票、称职票,借机把他们“推荐”出去。这样的民主测评,能为组织把关提供的借鉴意见自然有限。
很多组工干部表示,在组织把关中兼顾民意,在党管干部统领下体现群众公认,必须多考虑实际效果及细节。其中,如何真实科学有效地体现民意,将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课题。
怎样把好选人用人关?
综合研判让组织把关有底气
重推荐、轻平时,重任用、轻管理,重个体、轻班子……长期以来,这些现象在干部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由此直接导致了民意失真、管用脱节等问题。对班子运行和干部情况了解不及时、不准确或不到位,势必对党的事业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选准用对好干部。
“组织部门要经常坐下来,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结果,分析和研判领导班子。”2008年,陕西省委组织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研判实施办法》,由此开启了综合研判的大幕。
综合研判通过“五步工作法”,实现层层还原、整体把握领导班子的本来面目:数据分析,通过由职能部门提供和平时掌握的工作数据,评估领导班子绩效;民意分析,从上级领导、内部干部职工、社会公众的意见,看上下左右对领导班子的评价和干部口碑怎么样;比较分析,纵向、横向比较班子成员的德才素质、履职尽责、能力特长、一贯表现和存在问题;条件分析,通过考察工作基础、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评价领导干部主观努力程度和客观工作成效;案例分析,通过对个案深入剖析,掌握最鲜活、具体的情况,从中归纳概括出班子特点,等等。
坚持把研判结果作为选干部、配班子的主要依据,做到不研判就不提名、不推荐、不研究。陕西省委组织部将领导班子研判制度作为干部选任的必经程序。
郑州则将注意力集中在杜绝带病提拔、带病上岗、超职数配备等问题上。去年起,该市实行了干部选用“一报三审”办法,即对考察对象进行廉政报告,对拟提拔对象审资格、审程序、审职数,在干部选任工作中提前筑起“防火墙”。为配合办法运行,还建立了纪实制度,统一各类表样留存。提交部长办公会议讨论研究的任免事项,必须做到任职资格条件联审表、推荐考察程序联审表、拟任人选职数联审表三表俱全。
不同于郑州,湖北黄冈市推出的“风险防控”体系,则更注重对可能出现的违规用人行为提前预判、对重点人群重点把关。针对“主要领导干部、其他领导干部、组织部长、其他组织人事干部、考察组人员、其他有关人员”这六类涉险对象,该市共总结梳理了45个选任流程风险点,每一个风险点背后都对应有相应的预防措施。“‘风险防控’就是组织部门选拔干部的‘警报器’,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选人用人关口才能把住了。”黄冈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基家表示。(管筱璞)
![]() |
相关专题 |
· 《中国组织人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