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周台子还是个“两沟一水夹一村”的穷山村。在范振喜的带领下,村里通过“三步走”实现了三次跨越:上世纪80年代,治穷治乱,整顿矿点,抓农业,在全县率先实现脱贫;90年代,调结构,办企业,在全县率先实现小康;新世纪,建新村,兴旅游,被列入“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村”。身患癌症,靠大把吃药和打针输液坚持工作,带着村民走上致富路的领头雁,群众怎能不信赖?
国家进入转型发展期,社会矛盾复杂化、多元化,干群关系受到新的考验。个别基层干部处理矛盾方法不当,引发群众不满,丧失了群众的信任。但是,如果放眼全局就会发现,群众对基层干部群体还是信赖的。那些善于化解矛盾、处理纠纷的干部,尤其被群众称道。
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背篼法官”的四川剑阁县法院开封法庭庭长郭兴利,就是一位基层“调解高手”。山区路远,百姓到城里开庭很不方便,他就用背篼背着国徽和卷宗走进农家院坝,开设巡回法庭。自1991年到开封法庭工作至今,他徒步走遍了辖区15个乡镇,行程35万公里,巡回审判案件2450件,无一改判,无一信访、投诉,无一不廉举报。
判多少案子并不是郭兴利的追求,他总是给自己“找事”,通过调解从源头化解矛盾。“审判一件案子不难,难的是如何真正做到胜败皆服,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做到这一点,还得靠调解。”他经手的案子绝大多数都是调解结案,调撤率在90%以上。
信赖源自清廉之德
“我们喜欢能人,更喜欢公道人!”近年来,群众的这种呼声越来越高。
少数基层干部不被群众信任,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处事不公、优亲厚友、以权谋私。而那些深受群众信赖的基层干部,最突出的群体特征则是清廉和公道。
北京房山区韩村河,家家户户住“豪宅”。村办企业韩建集团出资5.3亿元,为村民建起581栋别墅和21门公寓式多层住宅楼。几个主要村干部,是最后一批上楼的,比第一批入住的乡亲晚了整整6年。村干部的行为,百姓看在眼里、暖在心间。村民高贺玲说:“干部的廉洁自律,让我们越来越相信党的领导。我们打心里拥护党,愿意跟党走。”
不与民争利,还要在处理群众利益之争时以公道服人,这样的干部才有人信。公道的前提是公开,群众对情况不了解,难免会产生质疑,看干部就会戴上“有色眼镜”。
贵州湄潭县复兴镇两路口村几年前干群关系比较紧张,有两任村支书被判了刑,当时群众根本不相信基层干部。现任村支书唐书浪上任后,召开村民大会,公开村里财务、议事等情况,并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村民的意见、愿望和诉求,慢慢获得了大家的支持。
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信息畅通,让群众感知干部对他们的信任与尊重,他们也会回馈给干部同样多的信任与理解。
2007年9月,浙江宁波市江东区百丈街道划船社区被市里定为背街小巷改造试点。政府掏钱搞背街小巷改造,是件好事,可几千户居民有几千个想法,都满足不可能,不满足也不行。社区党委书记俞复玲一个楼道一个楼道地开听证会,40多幢居民楼,开了60多个听证会。改造方案前前后后吸收了200多条意见建议,最终在居民代表会议上全票通过。
让群众参与决策的办法多种多样。福建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不定期召开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群众大会集中议事,还在116名党员中选出26名代表,行使村务党务监督权。山东泰安市泰山区岱庙街道花园社区党总支设立党员议事会,由各党支部推选社区党员代表,反映社情民意,积极为民办事。群众“做主”,对家门口的事更了解了,对基层干部也更信赖了。(记者 刘云)
![]() |
相关专题 |
· 《中国组织人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