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
破解基层干部“50现象”
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总编辑 贾立政
我谈一谈基层干部“50现象”问题。我们时常听说,部分基层干部年龄到50岁左右时,因为上(升迁)不去、下(退出)不来,进而激情减弱,工作散漫,精神懈怠。我们把上述现象称之为基层干部“50现象”。
《人民论坛》最近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基层干部“50现象”不是个例,各地普遍存在。我们进一步调研和采访发现,一些“50干部”心理落差极大,社会公众对基层干部“50现象”的危害怀有深深的担忧。
通过这个调查,我们形成了几个初步看法。
一、基层干部“50现象”是典型官本位的产物。在官本位不断强化和诱导下,职位升迁成了一些官员的最大追求,当“50干部”升迁无望时自然会有落寞和失望的感慨。
二、基层干部“50现象”可以与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的“59、60现象”相类比,但是不同,这是制度完善过程中矛盾不断积累的体现。晋升无望、对政策不满等绝望心态,必然导致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结果。
三、基层干部“50现象”的普遍存在要求我们必须严肃认识“一刀切”操作方法的重大缺陷。在我国公务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年龄与级别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如果这种关系发生错位,公务员的仕途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就此终结。对基层领导干部的年龄条件搞“一刀切”实际是一种懒政思维,对于管理工作危害很大。
基层治理的成效不仅取决于领导干部个人的素质,也取决于他们日积月累的丰富工作经验,以及长期工作形成的群众认同和威信,将年龄要素绝对化不恰当。
四、要以更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基层干部“50现象”。如果对基层干部“50现象”关注不足,可能影响到后来者的心态。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愿意来基层,他们想方设法摆脱基层。有的干部直言,一旦官场面临竞争的瓶颈,他们就可能退出公务员队伍。这种心态的持续演进,可能会造成基层公务员人心不稳、基层执政能力下降、基层执政空心化。
想面对面表达敬佩之情
新京报深度报道记者 朱柳笛
我最近采访浙江温州两位基层干部夜晚救助孕妇身亡的先进事迹,一位是温州市平阳县腾蛟镇带溪社区党委书记王青意,一位是带溪社区青湾村委会主任蔡福想。
王青意和蔡福想,是中国乡村最普通也最典型的两名官员:朴实,没有太多权力,也没有太宏伟的计划,只希望干好手头的工作,治理好一个乡镇或者一个村子。但这些基层干部对于国家来说,就是台柱子,它要稳稳地扎根土地,否则台子就会塌。
中国万千基层官员面临的状况相似,但不同的是,大家如何面对和处理。王青意和蔡福想的选择是,宁愿自己垫钱,自己辛苦,也要让百姓生活得好一些。
此前我去采访官员,似乎带着一种天然的偏见,觉得他们是社会权力和资源的支配者,比普通人享受着更多特权。后来,接触基层官员多了,才了解这个职业面临的巨大压力,具体事务繁琐复杂,甚至付出与收获极不成正比。
王青意朋友曾透露,自从王青意成为社区书记以来,他几乎没有正式再和他好好聊天和聚会,每次电话,王青意总是说在忙工作,下次再约。蔡福想,一个响亮的名号就是“赔钱主任”。虽然此前蔡福想家里经营一家生产包装盒的小作坊,但因为村中事务缠身,没有时间打理,经常无法按期交货,让生意赔了钱,但村里修路,他首先无偿拿出3000多元,有困难的村民房顶被台风破坏,他赶紧安排人过来修。
在同事眼中,年龄相差很大的王青意与蔡福想,在秉性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开朗、和气、豁达、不计较,特别积极。很遗憾没能在二位活着的时候见着他们,我希望能听听他们真实的心声,也愿意面对面地表达我的敬佩之情。
![]() |
相关专题 |
· 《中国组织人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