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不少领导干部面临着这样一对矛盾——
一面是清醒的“本领恐慌”,正如习近平同志近日在中央党校所说,如果不抓紧增强本领,久而久之,我们就难以胜任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繁重任务。
另一面是真实的学习不足,有些是因为工学矛盾突出,有些是脱产学习机会少,还有一些是因为学用脱节,学习的兴趣不高等。
这是时代的挑战——如何改进干部教育方式,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干部好学、乐学、学有所成,成为干部教育部门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选学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思路。从2010年启动试点,到2011年全面铺开,再到2012年实现制度化、常态化,三年来,共有10510多名司局级干部先后走进了选学课堂,成为这种学习新方式的尝鲜者和受益者。他们说,在选学课堂,不仅学得有滋有味,而且学到了实实在在的本领。
干部选学为何能取得如此成效,其究竟魅力何在?在这项工作即将迈入第四个年头的时候,本报记者带您一同回顾和梳理。
“活”起来——
灵活时间灵活地点有效缓解工学矛盾
中央对于学习问题历来高度重视。近年来,干部培训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也逐步提升,但重点岗位干部工学矛盾突出和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成为干部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
2010年9月,中央组织部会同中央直属机关工委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对部分部委司局级干部培训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显示,每年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组织调训,加上各单位组织的各类培训班,调训比例还达不到20%,有一半多(56.9%)的司局级干部没有达到五年累计参加脱产培训三个月以上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6年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提出了“开展干部自主选学”的工作思路。2010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进一步明确,把组织要求与干部个人需求结合起来,推行干部选学。
在干部们的殷切期盼中,2010年3月,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选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选学工作由中央组织部会同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共同开展。来自中央统战部等15家部委的2100多名司局级干部分别走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成为首批“选课生”。
与组织调训不同的是,干部选学没有规定单独固定的学习时间和地点,而是根据前期调研掌握的干部需求,在七个院校设置了43个专题班和41门讲座近600门课程,让干部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择。
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李国斌根据岗位需求,选择了《行政管理与政府治理》、《中国民主建设的几个问题》等课程。“干部选学好比自助餐、点菜制,这样的培训模式更能体现出教育的灵活性。”他说。
“我们可以带着工作中的问题,有目的地去学。”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守聪说,他选择了“领导理论与领导艺术”专题班,培训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提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艺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司局级干部选学实现了课程可选、时间可选、方式可选。能选就是一种幸福,能选择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司局级干部的选择权,才能让干部教育培训取得扎扎实实的效果。”清华大学胡鞍钢教授说。
干部选学工作受到了干部的热烈欢迎,15家试点单位参加选学的干部人数,是同期参加组织调训干部人数的10倍。在问卷调查中,司局级干部对选学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8.9%。2012年初,中组部会同两家工委联合印发意见,将司局级干部选学确定为一项常态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