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组织人事
走基层大型采访①:变“踩高跷”为“接地气”

山东曲阜推动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化纪实

2012年12月10日09:10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曲阜市领导干部在接受群众咨询。资料照片

隆冬时节,记者来到孔子故里山东曲阜采访。一到山东曲阜,扑面而来的是“动”“静”两幅图景:“静”的是古城端重大气的氛围,宁静有序,默默注解古人崇尚的“和谐”;“动”的是机关干部大规模进村入户帮农村致富的干劲,干部与农民同生活、同劳动“上得炕头、下得地头”的作风。

从“第一书记”到“第一局长”,从“马上就办办公室”到“干部修身计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套不断完善中的转变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体制与机制,体现着当代共产党人“百姓至上”的理念和“务实为民”的情怀,对千百年来的“仁爱”思想进行着最新的诠释。

建立机制:联系群众有载体,深入群众有平台

12月初,齐鲁大地已染上浓浓的冬意。

往年这时,偏僻贫瘠的曲阜市石门山镇西庄村,早已是农闲时节,可今年却是一番忙碌的景象。记者看到,村头3个大沼气池正在砌砖抹水泥;万亩核桃林里在培植幼苗;有机蔬菜大棚正在插桩搭棚;新引进的樱桃种植项目在圈地翻土。

这番改变,缘于“第一书记”毛景水的到来。毛景水是曲阜市农业局局长,2011年2月,按照曲阜市“干部不脱产、工作两兼顾、到村联帮促”的第一书记“1+1”模式,他成了西庄村的“当家人”。

“我作为农业局长,以前了解的都是面上的情况,那是‘踩高跷’;现在扎进村里搞调查,是‘接地气’。”毛景水说,一年多时间里,他和大家干了几件村民以前想办却没能力办到的大事:水泥路户户通,给农民提供免费的作物良种,设计增产增收的长远产业。

像毛景水一样,去年以来,曲阜市400多名科级干部都“包”下一个村庄去当“第一书记”,实现干部驻村“全覆盖、常态化、实质性、负全责”。短短一年多,“第一书记”们帮助新修农村公路2200公里,走访农户7万余户,指导87个村顺利推选更换了支部书记,帮助80%的村由“脏、乱、差”变成了“美、洁、净”。

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说,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可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硬性要求和标准。去年初,曲阜市委在农村调研时发现了一些问题:交通越来越方便了,一些干部下基层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部分干部学历越来越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却弱化了;通讯越来越发达了,老百姓真实的声音却听得少了。

针对这种现象,曲阜市委决定在全市推行“第一书记”机制:让干部回到群众中去!与此相配套,还创新了九大载体和方法,实施信访局“第一局长”制度,接访常态化,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全面推行“马上就办”工作法,随时受理群众咨询和求助;实行“干部修身计划”,加强干部思想认识……有目标、有抓手,有思想、有行动,有监督、有考核,不断提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66岁的姚元卿老人就是通过信访“第一局长”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养老保险问题。“原来的厂子倒闭了,跑了多少年都没有结果。”姚元卿试着来到接访现场,对“第一局长”道出了满腹苦水。了解到具体情况后,“第一局长”当即召集民政、人社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要求迅速依法解决老人的问题,并现场承诺在一周内办结。

“第一局长”以制度形式建立了领导干部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新机制,实现了市级领导干部接访常态化。今年以来,“第一局长”共接待群众来访186起,办结172起,信访案件同比下降30%。

“县郡治,则天下安。”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说:“政府创新是新形势下密切干群关系的一个必要途径。”他认为,从第一书记到第一局长,曲阜的“一整套”创新做法,都在探索同一个问题:党的群众路线如何在基层实现制度化、常态化,从而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让联系群众有载体、深入群众有平台、服务群众有渠道?

(责编:杨丽娜(实习)、杨媚)


相关专题
· 新闻战线“学习贯彻十八大”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 热点·视点·观点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