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如何创新“三问于民”方式,才能密切联系群众?如何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才能更好服务群众?如何在下基层中转变作风,才能真正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围绕这些问题,本报特邀请部分基层公务员谈体会,提建议。
摘下“官帽”,戴上“草帽”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入村下乡走访调研是日常工作,也是贴近群众、联系群众的最直接体现。因此,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务必要在“下基层”上求实效。一要摘下“官帽”,戴上“草帽”,多听群众言,少讲大道理,用最朴实最直接的方式贴近群众,不能讲派头、拿架子,说些大话、假话、空话。二要多些调查回访,少些书面汇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实地调查回访中,听听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看看是否出现新问题,想想还能为群众做些什么,寻求问题解决办法,避免形式主义、形象工程。
——河南沁阳市委组织部 刘娅
访民情何不来个“三突破”
下基层要想深入访民情,就得做到“三个突破”:突破“指定点”,不事先“采样选点”,多来些“临时停车”,到基层最薄弱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突破“干部包围圈”,进行“微服私访”,访前有调查,少听汇报,多看实况。突破看示范、座谈的“老套路”,以解决群众所急所盼为标准,创新下基层方法,当好“民”牌干部,筑牢党群“连心桥”。
——福建福州市仓山区委组织部 阮锋
“微时代”需练就“微语言”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微博时代,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网上来网上去”的群众工作法,学习掌握“微博问政”新方式。“微语言”就是微博上网民们惯用的诙谐、轻松、直白的大众语言。借助政务微博解决群众问题,要忌讳刻板的文件语言、程式化的会议讲话,避免网民对管理者心生抗拒、敌意和戒备,利用这个真实表达个性的信息平台,更好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浙江宁波市镇海区委组织部 卢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