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于民”关键要“服务于民”
“三问于民”问得“真经”后,关键还是要解决好、落实好“真经”,最终服务于民,让群众得实惠。
开展“三问于民”工作,如果“雷声大雨点小”,缺乏担当精神,遇到矛盾就绕着走,遇到问题就逃避,那么,群众从中就得不到任何实惠,也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因此,要杜绝“一阵风”式的“三问于民”,克服形式主义和表面文章,要从内心尊重群众,以诚心帮助群众。对于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倾听,做好归纳梳理,抓好落实和反馈;对于群众反映的困难问题,能够现场解决的及时进行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做好解释说明,安抚群众情绪,给出解决期限。对群众的事,切莫只承诺,不履诺,只喊口号,不讲行动。
——山东诸城市委组织部 孙刚
常到基层“回炉补课”
基层时刻在发生着变化,社情民意也在不断变化,从基层选拔的干部或者曾在基层挂职的干部,不能吃以往基层工作经历的“老本”,应经常到基层“回炉补课”。建立并完善干部回基层“补课”的工作制度、责任制度、考核制度等,使干部回基层“补课”常态化、制度化。只有经常到基层接“地气”,“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决策和工作才会更有“底气”。
——江西南康市委组织部 蔡英彪
善用群众这面镜
怎么让“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真正问出民意,问出实效?笔者认为要善于把人民群众当成“镜子”,常把工作等放到群众面前照一照。要会用“显微镜”,于细微之处找问题。用心观察和感受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尤其要注意从群众的住房、就医、子女教育等问题中,窥探群众未提出来的合理需求,变“问需于民”为“主动满足民之需求”。要乐用“观后镜”,在牢骚话中寻不足。俗话说:“水不平则流,气不顺则吐”,群众的牢骚话是无奈之言,也是真实之言,因此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意见,在牢骚话中查找自身不足,并积极予以改进,从而赢得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江苏洪泽县委组织部 孙爱超 段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