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瞭望》:基层公务员升职之困

2014年04月21日10:31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原标题:基层公务员升职之困

要真正激发700多万公务员的巨大“存量活力”,疏通上升通道、完善退出机制,是即将展开的公务员分类改革的必然选项。

“对我来说,这一生基本都能看到头了。”尽管才30岁出头,在苏南某县人事局工作的小赵却已这样描述自己的“职业生涯”。“我工作也有十多年了,一直在这个单位,现在名义上是个‘副主任’,级别不过是个科员。这都是熬年头熬出来的,估计以后最多也就是个‘主任’,但还是科员,基本上也就这样了。”

小赵的话,折射出当前公务员群体“升职难”的困窘局面。这给很多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带来了无尽的苦恼。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访广东、江苏、湖南、云南、宁夏、辽宁等地的近百位公务员了解到,目前基层公务员上升通道较为单一、狭窄,公务员群体对于升职“天花板”、“挤行政”等现象反映强烈;而另一方面,抱紧“铁饭碗”的保守心态又让他们选择留在“体制内”,或激情坚守,或混沌度日。

多位受访公务员认为,在“职务本位”的晋升规则下,行政级别不仅决定着薪资待遇的高低,更关系着他们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以及自身能力的社会认可度等“职业尊严”。要真正激发700多万公务员的巨大“存量活力”,疏通上升通道、完善退出机制,是即将展开的公务员分类改革的必然选项。

“能上去的只是少数人”

小李的公务员生涯,是从宁夏隆德县某乡镇开始的。“在乡镇什么都得干。我负责过乡政府的食堂,天冷了还要劈柴、背炭、点炉子。”从北京一所重点大学毕业的小李今年27岁,2013年他通过自己的“途径”调到了县委机关。

“虽然行政级别没变,但毕竟到了县这一级。如果还在乡镇,副科、正科一步步往上走,指不定要熬到啥时候了,比我资历老的人都在前面排着呢。”小李说。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小李的心态是基层公务员对自己未来职业道路的普遍看法。在隆德县,吃“财政饭”的公务员和事业编制人员一共有5100多人,但副科级以上干部只有400人左右。职级越高,人数越少,这样“金字塔”式的行政级别分布,是全国公务员系统的一个缩影。

李红在隆德县乡镇基层工作了二十多年,仍是一名普通科员。由于行政级别是最低档,她的待遇一直上不去。“我都快50岁了,往上升是没啥希望了。在基层工作了这么多年,待遇一直是最低的,心里总感觉不太公平。”李红说。

“级别上,基本可以确定我已经到头了”,作为70后,珠三角某市的一位镇街派出所副所长如今只是个副科级。他告诉记者:“在基层,像我这样干到退休还是科级的情况非常普遍。”“工作能力、学历是必要条件,此外还有年龄、机遇、人缘,甚至社会关系、家庭背景都是影响升迁的因素。总之,能上去的只是少数人。”一位科级基层干部这样说道。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发现,各阶层的公务员都存在着升职“天花板”。与基层公务员相比,省市两级公务员看似起点较高,但同样苦于上升通道的逼仄。

对很多机关的公务员来说,处级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口”。广东梅州市某部门的张主任从科员、主任科员,再到副处长,一共花了10年。“我还算快的,有人干了一辈子也没上副处。在市这一级,像我这样37岁做到副处级已算不容易,再往上走就更难了。正处级已经算‘高级官员’了,而‘领导班子’就更不是普通公务员可以想象的”。他说。

江苏省一位干了近十年处长的公务员对记者感叹自己“也就这样了”,“我当年也算比较早升到副处的,可是从副处到正处用了七八年。一开始是没机会、没位子,慢慢的年纪大了,干部越来越年轻化,自己不太符合形势和条件了。总算熬到正处,心里明白想更进一步没什么指望,现在有点混日子的感觉。反正手头的工作照常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不会再去想搞点什么创新了。”

在采访中记者感受到,与升职“天花板”并生的,往往是公务员的倦怠情绪。遭遇升职困难后,大多数公务员都会出现“不平——郁闷——接受——混日子”的心理波动周期。一位组织干部对记者说,如果公务员改革不能很好地畅通上升通道,就难以从根本上提振整个公务员队伍的“精气神”。

怎么打碎“天花板”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职务本位”的晋升规则,使得公务员缺乏仕途之外的上升机制,“金字塔”式的行政级别分布让大多数身处“底层”的公务员,唯有“挤行政”这“华山一条路”;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干部年轻化”,进一步收缩了“从基层干起者”的上升通道;日渐增多的“空降兵”,更挤占了基层公务员苦苦期盼的晋升资源。这些都是基层公务员遭遇升职之困的重要原因。

“当年一起毕业的同学中,我回到了县里,有的同学去了省直机关,有的去了市里,还有一个进了外交部。当时觉得大家都是公务员,没啥区别。但十年后同学聚会时就发现差距了”。小赵说,“人家起点高,虽然走得也不快、很艰难,但已经高出我一截了。同学里混得最好的已经是副处了,后面还有得升。要是在我们这里,怎么可能?我们局长才是乡科级。”

一些公务员表示,尽管从中央到地方,都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但从升迁角度讲却“一点也不划算”。云南的基层公务员李莉说:“如果从乡镇干起,能到正科就不错了,处级简直是凤毛麟角。但如果是在县里,情况就会好一些。越往上,升迁空间越大。从上级部门下来挂职,也是高起点。”李莉认为,这就是许多基层公务员持续参加公务员考试的重要原因。

“当前的公务员晋升制度遵循‘职务本位’原则,即国、(省)部、司(厅)、处、科五级。”辽宁省委党校教授周维强说,在这种职务与层级挂钩的晋升规则中,一个乡镇长无论干了三十年,还是五十年,除极个别的可以干到副处退休,正常情况下正科级就到头了。“这使得一些公务员不愿意呆在基层,不愿意将心思都用在公共事业上,或是穷尽一切办法忙于个人升迁,或是破罐子破摔混日子,这既害了公务员,更不利于国家公务运转。”

近年来,为拓宽基层公务员的上升通道,“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创新方式不断运用到干部选拔实践中。受益于固原市2013年进行的处级干部“公开选拔”,今年36岁的陈伟从乡镇副科越级晋升为副处。“如果没有这条路,再熬十年我也升不到这个级别”。陈伟坦言。然而在现实中,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仍然是干部选拔的非主流方式,岗位少而报名者众,每年用来选拔的岗位远远满足不了基层需求。

另外的一些因素,使公务员的上升通道变得更加窘困。比如,由于片面理解“干部年轻化”,一些地方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一刀切”,设置科级干部在50岁左右退居“二线”的硬性规定,导致特定年龄段下出现了一大批“天花板”干部。这些基层公务员的职业预期因年龄原因“突然中断”,使他们失去了工作的动力、热情和责任心,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再如,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大量“选调生”、大学生村官、国企老总、高校校长、转业军官等“空降干部”,成为了基层公务员升迁的强有力竞争者。特别是对县区以下的基层公务员而言,一个“空降兵”就能使他们盼望、等待了很久的职位预期化为泡影。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公务员群体中对“当官”没有兴趣的人不在少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希望得到认可和升迁。“当官,说实话我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可问题是除了这个,我没有其他出路。现在很迷茫,不知道未来会如何。”在江苏省某厅工作7年的公务员小沈这样说。

“其实很多公务员并不是一定要当官。公务员是一个职业,而非官职。但与其他行业一样,公务员也需要职业自豪感。我们现在要探索的,就是如何建立仕途以外的上升机制,让每个公务员都能获得职业认可感。”一位组织干部这样说。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杨丽娜、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