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社区        注册

湖北黄冈加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

2013年12月23日14:51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湖北黄冈加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

近年来,湖北省黄冈市坚持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中选派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从黄冈籍在外各类人士中聘请村名誉书记和发展顾问,聚合优势人才资源加强农村带头人队伍建设,探索了一条农村党建和农村发展互融共进的新路子,激发了农村党建工作活力。

破解农村人才匮乏难题

全面推行“一派两聘”工作

黄冈是革命老区、农业大市。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农村发展面临着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党员队伍结构老化、基层干部后继乏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不足等现实问题。

如何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2011年初,该市从回乡创业人员带动资金回流、智力反哺中得到启示,决定全面推行“一派两聘”工作。要求县、乡、村三级党组织,对本地在外人才进行全面摸底,分类建立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归创业能人信息台帐。向在外工作人员发出了开展“一派两聘”工作的公开信,诚恳邀请他们参与家乡建设。把本地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党务工作者、企业党组织书记选派到村担任第一书记;抓住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在外人员集中返乡的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组织召开发展策划会、乡情恳谈会、选聘见面会等方式,对接村情需求和个人意愿,把在外工作人员聘请为村党组织名誉书记或发展顾问,多途径凝聚新农村建设力量。

黄梅、英山、浠水等县对农村在外人才基本情况、发展状况、居住地址、联系方式做到了“四个清楚”;红安、麻城、黄州、武穴等县市区采取党群部门进“软”村、经济部门进“穷”村、政法部门进“乱”村、涉农部门进“专业村”、金融部门进“园区村”的方式,选派县乡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目前,全市共选派村第一书记4213名,聘请名誉书记6166名、发展顾问12985名。

坚持管理激励并重

充分发挥“一派两聘”人员作用

市委制定了《黄冈市村(社区)“一派两聘”工作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联系沟通、咨询决策、业绩展示、考核评价和宣传激励等制度,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充分激发选聘人员回馈家乡、奉献社会的内生动力。

明确职责定位。既注重发挥选聘人员作用,又避免选聘人员越俎代庖,主要发挥好“五员”作用,即当好抓班子带队伍的“指导员”,指导督促村“两委”完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当好出思路献计策的“参谋员”,帮助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当好引项目争资金的“策划员”,充分发掘和利用本村特色资源;当好办实事惠民生的“服务员”,积极筹资捐资兴办公益事业;当好做推介搞宣传的“宣传员”,主动对外推介优势资源和产业,引导更多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

加强联系沟通。乡村党组织通过电话联络、寄发邮件、上门拜访等形式,与名誉书记和发展顾问每月至少联系一次,每季至少通报一次村“两委”工作,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座谈会,年终发一封慰问信。对选聘人员留守在家的亲属定期看望,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消除选聘人员的后顾之忧,增进与在外人员感情交流。村党组织就村里重大事项、重要活动、产业发展等信息情况,主动征求第一书记、名誉书记和发展顾问的意见,做到事前征询意见、事中邀请参加、事后通报情况。对选聘人员的捐赠款物使用情况、引进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向他们通报,听取意见。

加大政策扶持。支持鼓励“一派两聘”人员回乡创业,从产业发展、用地支持、税费缴纳、金融信贷、权益保障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赋予他们集体资产资源经营处置、土地流转发包、创业贷款等方面的优先权。罗田县骆驼坳镇燕窝垸村名誉书记、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导师徐志新,成立湖北省燕窝谷生态观光农业有限公司,回乡投资8000万元创办乡村经济转型示范农庄,县乡村支持帮助他流转土地1700多亩,不仅增加了农民群众收入,而且公司年收入达到6000万元,实现了集体、个人、群众多方共赢。

注重政治激励。对第一书记实行公开承诺、目标责任考核管理,每年向乡镇党委、派驻村进行双向述职,考核结果与公务员等次评定挂钩,当年考核不合格的,责令选派单位调整人选;考核优秀的优先提拔重用。对业绩突出、群众评价好的选聘人员,优先纳入党组织培养对象,优先推荐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候选人选。注重在“一派两聘”人员中发现、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大力选拔“一派两聘”对象特别是回归创业人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市、县组织“一派两聘”人员电视访谈,开展“优秀农村名誉书记(发展顾问)”评选,编印《聚智大别山——黄冈市一派两聘工作集锦》和画册,大张旗鼓地宣传“一派两聘”人员的先进事迹,激发他们的荣誉感。


使用微信“扫一扫”功能添加“学习微平台”
(责编:姜萍萍、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热点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