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主席,任期两年。这是该组织历史上首次由中国人出任这一职务。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日趋紧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上国际组织高官的角逐场,出任从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到联合国维和部队战区司令、世贸组织副总干事等要职。这股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新力量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世界需要“中国声音”
对于这一现象,资深外交官吴建民归因于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世界对中国的需要。“中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让世界刮目相看,发展道路得到很多国家认同,世界需要中国参与的呼声也日益提高。”
据一位曾在联合国担任高级职员的中国外交官介绍,一般来讲,一个国际组织对于其国际职员的来源都有具体的原则,比如公平地域原则、能力原则、会费比额原则。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显著上升,中国向各国际组织缴纳的会费也有大幅度增加,这在客观上为更多中国籍人员到国际组织任职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全球治理格局的变化以及西方国家的债务危机也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新兴国家得以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国际组织。
长期从事国际组织问题研究的复旦大学教授苏长和认为,很多国家对于源起于西方的传统国际组织中的世袭制权力传承意见颇大,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中倒逼这些国际组织作出变革,扩大代表性,让更多的国家参与全球治理。
而西方国家的债务危机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参与国际组织的能力和积极性,为新兴国家进入国际组织提供机会。“可以预见,今后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高级职位的情况还会越来越多。”苏长和说。
影响力与综合实力仍不匹配
然而,抛开与自身纵向对比取得的进展,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中国人就任国际组织高官的人数及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甚远,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籍职员在国际组织中普遍存在代表性不足及职位偏低的现象。
从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的有关数据,可以管窥中国人在国际组织就职的大致情况。
据联合国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截至2013年6月30日,供职联合国秘书处的非语言类中国籍专业人员共74名,低于联合国开列的116人至157人的恰当幅度,被列为任职人数偏低国家。其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中国籍职员共11人,低于美国(48人)、英国(19人)、法国(18人)、德国(17人)、日本(14人)等发达国家,虽略高于阿根廷(9人)、印度(9人)、韩国(7人),但考虑到中国数倍于这几国的会费分摊比额,这样的人数确实不占优。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逸舟认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高级职务的还是相对少,这直接导致我们的话语权不够,而这与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不符。
在前文提到的联合国前高级职员看来,由于大多数国际组织的章程都比照西方国家的制度制定,加上欧美国家人士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先天优势,使得这些国家人员在适应国际组织文化方面相对容易,对国际组织的游戏规则了如指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