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组织人事

《瞭望》新闻周刊:“破格提拔”民意焦虑的背后

2013年05月13日13:17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社会流动不畅加剧焦虑

近年来,有些地方对干部年轻化在理解上存在偏差。把干部年轻化等同于低龄化,以致出现“为了年轻而年轻,为了提拔而提拔”的局面。为了完成配备年轻干部的任务,有些地方更是在年龄上“一刀切”,而疏于对才能德行的严格考量。这种制度安排,也为领导干部违规安排子女晋升提供了机会。

“干部年轻化的核心与前提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认为,“把干部年轻化理解为年龄‘一刀切’,是对中央用人原则和方针的一种误读。”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而事实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也有明确规定“应当注重选拔任用优秀年轻干部”。但是,年轻仅为一项必要条件,选拔人才,首要标准是德才兼备,而“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依法办事”等原则,也是中央一以贯之的要求。

同时,对干部年轻化习惯性质疑,深层次折射出公众对社会流动不畅的焦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当前,出现了社会分层“凝固化”和社会流动“缓慢化”的趋势。如果草根阶层上升通道越来越不畅,必然会加剧对“破格提拔”的焦虑感。

“有些地方的年轻干部选拔,具有高度的密闭性和排斥性。”鲁照旺认为,“在这样不透明的环境中,平民中的一些实力人才,因为没关系、没背景就得不到合适的上升流动和空间。其后果是,社会流动将会更艰难,对没有背景的公务员也会产生阻止效应,易激起社会的‘仇官心理’。”

关键在于程序正义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干部年轻化既要发挥打破论资排辈、促进人才成长的优势,也要防止拔苗助长甚至“以人选人”的危险。要扬长避短,关键在于坚持程序正义,着力提高年轻干部选拔的程序化、制度化及公开化水平。

“干部任用关乎人民切身利益。公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要求。”麻国安说,“这需要在干部选拔过程中不断扩大透明度、民众参与度,让民意的力量有效监督整个选拔过程。”

“年轻干部‘破格提拔’的核心仍然是靠制度选人。”麻国安建议,一是制定合理科学的用人标准,执行严格的考核、选拔程序,使年轻干部的选拔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二是注重干部选拔的公开、透明。在传统公开形式的基础上,开辟更多的公开途径,借助于网站、微博等平台,进一步细化公开内容,让公开的阳光照耀到选拔的每一个环节。

麻国安说,“破格提拔”仍然要全面坚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二条规定的原则,即(一)党管干部原则;(二)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三)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原则;(四)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五)民主集中制原则;(六)依法办事原则。尤其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和依法办事原则。

“只有公开、透明、平等、竞争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公平正义。”麻国安说,“严格选拔程序,细化选拔标准,完善考评机制,加强内部监督,注重外部监督,把选拔过程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之路才能畅通无阻。

麻国安还认为,“要尽快制定《破格提拔程序规定》,严格依法办事。让破格提拔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干部队伍年轻化同样要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在鲁照旺看来,对借着“年轻化”钻空子的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则应通过公开透明的选拔,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来解决。

“干部的家庭背景、工作业绩、口碑评价,这些都应该尽可能地在合规合理的范围内公开。”鲁照旺说。

(记者 李松)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