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1日09:03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222
本报西宁讯 (通讯员 青组)“‘昆仑英才卡’既是荣誉更是责任。这张承载着省委省政府关心关爱的卡片,不仅是对广大人才过往成绩的认可,更是激励我们扎根青海、奉献高原的殷切期许。我将用专业知识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在传承与创新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潘彤在接受颁卡时激动地说。日前,青海省“昆仑英才卡”首发仪式在西宁举行,首批399名高层次人才获得“昆仑英才卡”。
近年来,青海坚持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紧紧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和绿色算电协同发展人才需求,突出“扩容、蓄能、释能”同步推进,全方位做好人才引进、培养、服务、评价、激励文章,为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提供源源不断人才支撑。
聚焦全省人才总量偏小等突出问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引才与分头引才相结合方式,创新推进“组团式”校园引才工作。2024年,组织208家企事业单位举办8场青海专场招聘会、参加5场全国性硕博招聘会,引进优秀应届毕业生1297名,其中博士172名。连续举办六届“智汇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项目对接会,聚焦绿色算力、生态环保、盐湖资源综合开发等领域,柔性引进49名院士、7158名专家,达成合作项目3124个。在省政府驻北京、深圳、上海、西安办事处设立4个招才引智工作站,搭建宣传推介的窗口和平台。建立完善以才引才工作机制,招募143名校园引才大使,作为求职意愿收集者、引才活动组织者、人才政策传播者。
针对全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能级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的实际,深入实施“昆仑英才”行动计划,优化整合“青海学者”“乡村振兴人才”等9个人才专项,形成以发展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2016年“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培养本地高层次人才1747名、团队100个,各类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570个,解决技术难题804个。加快推进绿色算电协同发展,设立“绿色算力人才计划”,每年拿出不少于总数30%的指标专门用于评选绿色算力领域急需紧缺人才。2024年遴选支持绿色算力领域高层次人才114名、团队2个。
聚焦人才创新创业的“大事”和普遍关注的“小事”,扎实推进人才安居工程等举措,完善19个方面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着力破解制约人才服务和环境优化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制定管理服务办法,建立“昆仑英才卡”服务机制,提供涵盖医疗、出行等11个方面25项优待服务。分层分类开展联系服务专家活动,定期开展走访慰问,了解专家工作生活情况,听取专家意见建议,协调解决困难问题。开展以国情考察、健康养生讲座、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为主,考察乡村发展、生态环保、民生建设等方面内容为辅的高层次人才疗养活动,组织9批(次)201名优秀专家休假疗养,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建设新青海的热情。
破除束缚人才评价“唯帽子”这一堵点,通过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职称评审、开展“帽子”治理等举措,赋能人才腾出更多时间创新创业。建立“不看时间看业绩”考核管理评价办法,开辟高层次人才引进和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直接引进的优秀应届博士毕业生实行破格职称评定,在青工作满1年即可申报认定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08名优秀应届博士获聘副高职称,极大激发了青年人才的科研热情和创造力。开展“唯帽子”问题治理自查自纠,梳理排查“唯帽子”事项24个并逐项对账销号;成立科教界“帽子”治理工作专班,扎实推进“唯帽子”问题治理工作,实现“帽子”减量增效。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实施知名专家举荐制,2020年以来,72名青年人才、9个创新创业团队通过12名专家举荐入选省级人才计划,从业绩、贡献等方面综合考核评价。
为解决人才后顾之忧,通过优化关心关爱人才措施、评选“伯乐奖”等举措,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工作优势。每年分批组织“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入选者进行国情省情研修,激励专家人才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建立专家学者建言资政座谈会制度,提升人才的政治荣誉感。出台《进一步关心关爱专家人才的十条措施》,解决专家人才子女就学难、配偶安置难、住房保障难等问题。对市州及以下有关部门、省直机关所属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在人才开发方面成绩突出、人才工作效益显著的单位进行表彰,12家单位被授予人才工作“伯乐奖”荣誉称号。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