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叶柳
2025年07月08日09:02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222
巍峨壮丽的珠穆朗玛峰,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再一次见证无私的奉献、奋斗的身影。
2022年7月,来自17个省市和部分中央单位选派的第十批2117名援藏干部人才,心怀“国之大者”,毅然告别家人、奔赴高原,开始书写三年的援藏答卷。
从乡村振兴的热土到民生改善的一线,从产业发展主战场到民族团结最前沿,三年来,五湖四海的援藏干部人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殷殷嘱托,挺膺担当、倾情奉献,在广袤而古老的青藏高原挥洒智慧和汗水,留下铿锵的足迹,写下实干的诗行,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一道,共同谱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篇章。
奋战在产业主阵地
发展成果落地惠民
林芝农场,一颗颗饱满甘甜的嘎玛樱桃被广东援藏干部送上大湾区群众的餐桌;狮泉河畔,陕西海澜航空在援藏干部的牵线下扎根阿里,正抓紧建设高原无人机产业基地;江孜古城,经上海援藏干部推动,拥有两千年历史的传统手工艺品氆氇登上世界舞台……
繁华处,是不变的奋斗底色。援藏干部人才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同步推进、“输血”与“造血”同步开展,积极作为,交出了一份份兴边富民的实干成绩单。
温室大棚鳞次栉比,白朗西瓜、圣女果等各色果蔬长势喜人。在白朗县,山东援藏干部人才接力奋斗,打响“白朗蔬菜”品牌。第十批山东援藏工作队进藏后,制定白朗果蔬三年行动方案,改造大棚,培育县蔬菜公司,注册集体商标,推动全县果蔬达2.08万亩,产值达3.5亿元。为了打开更大的销路,引导更多群众参与,援藏干部们跑市场、做工作,几乎磨破了嘴皮子。
蓝天白云,青青草场,一只只白绒山羊宛如颗颗白珍珠。在日土县,河北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持续实施日土白绒山羊产业项目,建立白绒山羊扩繁、养殖基地,牵头组织三届白绒山羊绒毛品鉴暨产品拍卖活动,惠及全县93%的农牧民。从进驻日土县开始,他们就克服高原反应,深入乡镇、村庄和有关部门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晒黑了脸庞,也摸清了情况。
一片光伏、一支藏香、一瓶核桃油……在各地援藏干部人才的帮助下,昌都市形成了“市县联动、县县有特色”的产业援藏格局。
耕耘更知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为了让牧区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浙江援藏干部启动新村建设,不仅集中改善群众居住环境,还通过土地流转、引导村民以草场和牲畜入股合作社、发展牦牛产业等,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那曲市色尼区罗岗村,一座座兼具江南水乡和藏式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这是浙江援藏干部打造的“千万工程”杭嘉新村示范点。
分房仪式那天,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村民次仁顿珠家里养着70多头牦牛,一家9口的收入来源全靠辛辛苦苦放牧和外出务工。搬入新村后,牦牛将由合作社统一饲养,年底参与分红,自己还能腾出手来干点别的,次仁顿珠笑得合不拢嘴。眼下,他正盘算在新村开一家甜茶馆,为家里再增加一笔收入。
一个个重点项目落地生根,一批批产业次第开花,三年来,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累计协调落实援藏资金166.54亿元,实施各类项目2900余个,培育打造、改进提升特色产品品牌747个。产业发展,不仅带来现代化工厂、牛羊成群的牧场,更带来观念之变、发展之变、命运之变。
奋进在为民服务第一线
民生实事散发幸福味道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医疗、教育、就业,这些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事牵动着援藏干部人才的心。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聚焦有形有感有效惠民生,用实实在在的改变,让幸福触手可及,让各族干部群众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心关怀,进一步坚定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多吉切、多吉切……(藏语:谢谢)”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刚刚做完右腿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次仁罗布拉着上海援藏医生于德刚的手连声道谢。
腿疼的毛病已折磨次仁罗布35年,导致他生活不能自理。得知日喀则来了上海的骨科专家,次仁罗布在家人的陪同下先后做了双腿手术,很快就能正常生活了。
在高原,关节病发病率高达35%以上,过去一直得不到有效医治。一年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于德刚来这里担任骨科主任,和援藏同事一起将关节置换术等先进技术引入医院,深入基层开展关节病防治宣传、惠民义诊,为众多高原患者带来了福音。
随着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持续拓展深化,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和拉萨、林芝、日喀则等“1+7”医院综合实力和专科技术力量快速、全面提高,13所县医院诊疗能力持续增强。如今,400多种大病不出自治区、2000多种中病不出地市、常见的小病不出县区就能看好。
教育援藏,是为未来播种希望的伟大工程。援藏干部人才帮助受援学校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育质量,开展“青蓝结对”,搭建“空中课堂”,让孩子们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上海援藏工作队帮助受援学校建立健全15项现代管理制度,完成19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广东援藏工作队推动广东三个教育集团支援林芝三所受援学校,66所广东优质学校与51所林芝学校建立结对支援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统筹力量开展招聘活动,协调后方精准提供优质岗位,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累计开展各类招聘活动250多场次,推动西藏各族群众到区外就业创业。出不去、待不住,面对西藏高校毕业生在区外就业时的困境,浙江援藏干部在台州创新设立“组团式”市场化就业援藏基地,在民营企业中开发专属岗位,设置高校毕业生专项扶持资金,累计吸纳4批次42名西藏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稳岗率达100%。
坚持援藏资金的80%以上投到县及县以下基层、80%以上投到民生。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协调116亿余元实施民生项目1400多个,改善农牧区安全饮水、环境整治、道路交通等条件,西藏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奋斗在民族团结进步最前沿
文化滋润共筑中国梦
珠峰脚下,海拔4300多米的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一派生机和忙碌:临时板房里飘出阵阵酥油茶香,上海援藏工作队牵头的灾后重建项目热火朝天。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后,各方力量迅速集结。原本按计划已经返沪休整的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和“组团式”援藏医疗队第一时间全员返岗,协调救灾物资,参与救灾处置,开展儿童心理疏导,全力守护灾区群众的安全。
转入灾后重建阶段,他们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入户调研听取群众心声,反复论证建设方案,充分考虑当地风土人情和村民需求,专门设计广场、村史馆,为群众留出加盖空间,创新、用心的“上海方案”打动了当地群众。看着不远处的新家一天天“长”高,村民洛桑激动不已:“感谢党中央!感谢援藏工作队!”
“作为援藏干部人才的一份子,我和队友们的想法是一致的,就是要让受灾群众早日搬入新居、住上新房,让森嘎村灾后重建成为民族团结的样板。”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市住建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靓语气坚定。进藏三年,这名“80后”援藏干部曾经乌黑的头发已透出斑白。
从火速驰援到恢复重建,这是各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有力彰显,也是广大援藏干部人才情牵高原、当好民族团结使者的生动缩影。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真抓实干,搭建平台载体,开展系列活动,持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一行行工整的字迹、一封封暖心的书信,架起北京、拉萨两地青少年心灵沟通的桥梁。2023年以来,北京援藏干部推动发起“京藏同心 见字如面”活动,号召两地青少年以信为媒、共话成长。两地50余所学校3000余对学生建立长期学伴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一粒粒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立足岗位职责,当好桥梁纽带。中国科协援藏干部、西藏科协学会部部长张晋香将“领航计划”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国情研修活动首次搬到了西藏。来自不同领域的35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走进西藏、爱上西藏,找到了在边疆发挥作用的空间。
辽宁援藏工作队推动双方县区、乡镇、企业、村居等结成对子35个;天津援藏工作队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制作“我们共同的名字叫中华民族”“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等系列课程;吉林援藏工作队开展“天使之心”和“吉藏光明行”活动,帮助30名先天性心脏病确诊患儿、141名白内障患者得到成功救治……一曲曲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在雪域高原奏响。
奋力传承使命担当
留下富民兴藏的火种
播下一粒种子,种下一片希望。
山东援藏的产科医生赵和永现在颇感自豪,在日喀则市妇幼保健院,他带的“徒弟”进步飞快,团队整体素质大大提升。医院分娩量增加了50%,危重病人抢救量却明显下降,“很多情况本地医生就能精准识别,把危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前不久,一名孕妇突发脐带脱垂,胎儿命悬一线,“徒弟”普珍第一时间发现并迅速上报,麻醉医生、助产士等配合默契,协助赵和永开展手术,整个过程不到半小时。
请进来、走出去、传帮带,在援藏干部人才的努力下,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路、科学的方法得到迅速传播,一支“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加速成长。
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进藏以来,累计邀请7100多名专家进藏授课,培训当地干部人才18万余人次;组织受援地近3.5万名干部人才到区外挂职锻炼、参观考察。“组团式”援藏医疗人才帮带900多个本地医疗团队、培养2000余名本地医务人员;各教育援藏团队帮带本地教师445名、团队53个。
在雪域高原艰苦复杂环境中经受锤打历练,援藏干部人才自身也得到淬炼升华,在人生的画卷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2016年7月踏进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的那一刻起,重庆援藏教师陈云就和这里结下了不解之缘。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与当地教师共同摸索出“历史口诀记忆法”“学生课堂主讲制”等特色教学法,通过分层辅导、习惯养成,让班级成绩稳居前列。学生们亲切地称他“陈巴拉(藏语:陈爸爸)”。第一次援藏结束后,陈云向组织申请了第二次、第三次援藏。今年5月,他又提交了调藏申请书,打算将一生奉献给西藏教育事业。
这里流传着宁波母子医生跨越30多年接力援藏的佳话。30多年前,吴嘉涵的母亲李白恩响应组织号召,到西藏开展医疗援助。30多年后,吴嘉涵主动接过接力棒,踏上了心心念念的援藏路。在比如县人民医院,他扛住缺氧、高反带来的不适,随时听候手术召唤,经常下乡开展义诊,一次次帮助危重患者跑赢“死神”。
“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福建第十批援藏干部黄献利用生命诠释了自己的援藏使命,传承弘扬了“老西藏精神”和“援藏精神”。作为厦门市援藏工作队领队,左贡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他带领厦门援助左贡县干部人才,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加大产业和民生援藏力度,为高原群众日夜奔波,直至将生命定格在援藏岗位上。
……
这支援藏铁军背后,有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支撑。援派地各级党组织严格落实择优选派要求,注重从优秀年轻干部中推荐选派干部。受援地坚持让援藏干部人才任实职、分实工、担实责;完善定期汇报、工作季报、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定期体检、落实待遇……动真碰硬的管理,温暖人心的举措,为援藏干部人才担当作为营造了良好环境。
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援藏不仅是接续传承、初心使命的奔赴,更是改革发展、民族团结的共鸣。站在新的历史坐标点,援藏干部人才与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并肩携手,书写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篇章。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