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显钰
2016年09月20日14:29 来源:安徽日报
治国之要,首在选人用人;用人标准,重在德才兼备。如何在选人用人上防止“带病提拔”,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拟选干部是否“有病”、如何诊“病”识“病”?
说起看病、治病,人们会想到传统的中医诊病方法。自古以来,中医诊病治病重在“四诊”,即通过“望、闻、问、切”,了解病情、研判病因,辨证开方、对症下药,治病救人。干部“带病”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具有很强的隐蔽性。防止干部“带病提拔”,须先识“病”。识别干部是否“带病”与诊断身体是否有病一理相通,不妨也可借重“望、闻、问、切”四字诀,探索培养选拔任用干部如何预防疾病、识别疾病、治病救人。
中医诊断之“望”,乃“望其五色而知其病”,即观气色。选拔识别干部之“望”,应望其精气神,即望其精神状态、望其表现常态。
人们常说,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诊断干部有无“病”,先要观其精气神。党员干部的精神状态决定其工作状态,选拔识别干部,应坚持经常性、近距离地广泛接触干部,深入了解干部的日常品行和平常表现。精神昂扬,自己工作时时在状态,还能带动别人跟着干;精神萎靡,自己工作处处不尽心,而且影响别人不尽责。党员干部一身正气,开展工作就有底气,就能树标杆、作表率,传递正能量;党员干部沾染歪风邪气,开展工作没底气,就会推责任、拖后腿,传递负能量。
中医诊断之“闻”,乃“闻其五音以别其病”,即听声息。选拔识别干部之“闻”,应听其为政声,即听群众评判,听草野口碑。
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识别干部有无“病”,百姓口碑就是秤。党员干部表现好坏,固然要看其在重大事件、重要关头、关键时刻的表现,更要看其平时在岗的表现、看八小时之外的表现。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多到基层干部群众中、多在乡间口碑中了解干部,既要在“大事”上看德,又要在“小节”中察德。平时在岗工作尽不尽责任,单位同事看在眼里;八小时之外品行如何,周围群众看在眼里。如果有“病”,装得了一时装不了平时、瞒得过一时瞒不了平时,总会有苗头、露尾巴;如果“有病”,平时表现好不到哪里去,重要关头、关键时刻也冲不上去。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党员干部如果没“病”,心里装着人民,肩上扛着职责,在岗尽职尽责,群众心里最明亮,人人心中有杆秤,他们在百姓心中就有位置,百姓也会爱戴。
中医诊断之“问”,乃“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即问其欲。选拔识别干部之“问”,应问其之所好,即从爱好入手,察病之因。
人们常说,上有所好,下有所投。诊断干部有无“病”,察其所好见分明。党员干部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手上有权力,心中有不良爱好,邪气就可能侵入,歪风就可能形成,腐败就可能滋生,权力就可能乱用。识别干部是否“带病”,应细察其平时爱好。理想信念坚定,爱好就会健康高尚,挡歪风而不倒,拒腐蚀而不沾;理念信念缺失,爱好就会低级趣味,可能成为“有缝的蛋”而被“苍蝇叮”。选拔识别干部之“问”,应坚持多问,多与干部谈话谈心,改进谈话方法,提高谈话质量,在谈话谈心中观察干部的所欲所好、禀性情怀、见识见解,了解干部的境界格局、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从而正确判断、知人善用。
中医诊断之“切”,乃“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即切脉动。选拔识别干部之“切”,应切其政绩观,即考其政绩得失,察其疾病轻重。
人们常说,“平时少考、用时急考”,就会出问题,意思是说考察干部“平时不‘体检’、用时看‘急诊’”,难免时间匆匆,把不准脉,查不准病。防止干部“带病提拔”,仅靠任前考察“急就章”远远不够。组织人事部门应与纪检监察、审计、信访、巡视、督导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在平时“望”“闻”“问”的基础上,通过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等多种渠道,结合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任期考核等多种方式,建立干部考核监督常态档案和长效机制。还要在选拔考核时戴上法规条例“诊断器”,用上“四凡四必”“CT机”,全面“透视”干部的德与才,对干部的政治品质、道德品行、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线索,查找问题,会诊辨析,筛查甄别有没有“病”、有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最终把精神上“缺钙”,工作上不作为、乱作为,腐败丛生的“带病”干部精准识别出来、依规挡在门外,把忠诚干净担当、想干事、能干事、善作为的“健康”干部精准发现出来,大力提拔起来,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