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党派人士、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左一)与老专家考察长安街改造工作。
民进会员、门头沟副区长李昕(左一)调研区医院相关工作。
300名党外人士参加三种模式挂职锻炼
近一年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微博上有了新的名号,越来越多粉丝开始称呼他为“局长”。
这个“局长”称谓源于市委统战部开展的一项党外人士挂职锻炼项目。2011年,市委统战部启动了首批高层次党外代表人士挂职,选派著名党外专家学者挂任政府机关或国有企业副局级领导职务。去年开始的第二批项目中,张颐武、施一公等8名党外专家赴市文化局、市卫计委等八部门担任副局级领导一年。
张颐武的这个转变引发舆论关注,不少人质疑:“为什么要去政府部门挂职?是不是有官瘾?”张颐武坦言:“多年从事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工作,对一些问题的考虑有些理想化,有时提出的问题流于表面。希望通过挂职强化对社会实际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全面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素质。”
如今,他每周在文化局参加一天工作,出席各项会议,带头施行研究项目,十个多月的挂职经历让他的心态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遇到民众关心的热点事件,他之前可能会质疑政府为什么不去做。现在他却真真切切体会到了政府工作的复杂性,“有些情况,你站在外面看,觉得政府工作不一定能完全满意,不能理解为什么一些看起来简单的事情,就是做不到。但你进去后就会发现,有些事情确实相当复杂,各种利益诉求之间,都要取得平衡。”
市文化局启动的“十三五”规划编制研究工作,让身为文化研究学者的张颐武有了发挥的舞台。过去天马行空的想法结合脚踏实地的工作,使他提出的“让文化创意和文化遗产保护更有效连接的建议”相当有前瞻性和操作性。身为人大代表的他还参加市人大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规的执法检查,结合文化局挂职经历,他提出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活化与升级中发展的建议”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才气接上地气,做事才有底气和灵气。”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围绕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市委统战部建立起多层次的实践锻炼平台,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从锻炼党外中青年干部的处级挂职,到服务首都改革发展的项目挂职,再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党外人才的高层挂职,三种挂职模式各具特色。
挂职锻炼也逐步成为党外干部安排使用的必备经历和必需条件。五年来,本市共推荐了300名党外代表人士参加三种模式的挂职锻炼,其中50余人已做了安排使用。2013年换届期间,首批9名高层次挂职党外代表人士中,2名新当选为民主党派中央副主席,2名新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1名新当选为民主党派市委主委。
六成市政府工作部门配党外干部 居全国前列
从规划设计北京奥运会场馆,到组织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从开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范围和布局规划,到制定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再到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总规修改……北京近些年的大事里,总少不了一位女规划师的身影。
这位女规划师就是在2007年被任命为北京市规划委主任的黄艳。时年43岁的她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在北京市政府工作部门担任正职领导职务的第一位无党派人士,也是当时市政府组成部门正职中的唯一一名党外人士。她的上任,被认为是中共北京市委在加大培养使用优秀党外干部方面的一个亮点,更是大胆选拔任用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重要政府部门正职的一次大突破。
黄艳的成长经历其实是北京众多党外干部的典型缩影。黄艳曾充满感激地回忆:“一方面,参加工作后,我从国外学到的一些规划理念和规划方法都很快运用到规划实践当中,领导也总是为我推动规划领域的改革开绿灯,使我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及相关政策取得突破,对我以后负责规划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大家也不断给我压担子,敦促我不懈怠地进步成长。”
更重要的是,黄艳在任职中从没有感觉自己是个“外人”。市委统筹考虑市规划委内黄艳这位党外正职与党组书记的安排,让党政一把手在知识背景、工作阅历、个性气质、能力特长等各方面相容互补、互相支持,这样的精心安排也让黄艳更能全身心地施展特长,脚踏实地地投入到首都规划工作中。
这些年来,本市在党外人士实职安排中的步伐越来越快。市政府工作部门中的“非中共正职”,黄艳也不再是“独一人”:2009年,致公党成员闫傲霜出任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同年,民革成员王红出任市金融工作局局长。
“同舟共济,首先要请君上船。”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既然要搞好合作共事,就不能只让党外人士在旁边看,不能让他们只是点缀,而要请他们同我们一起干。
越来越多的党外干部被选拔任用为部门实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副处级以上党外干部2900多名,局级以上领导干部155名,局级正职14名,正局级13名。市政府工作部门中,有25个部门的领导班子配备了党外干部,配备比例达到60%,其中党外正职3名,这些数字都位居全国前列。
党员干部同党外干部合作共事纳入班子考核
从物理研究“转行”政府部门的11年里,一封感谢信总让民进会员李昕念念不忘。
那是2010年5月底,刚调任门头沟副区长的她就被“大胆”使用,分管10多个重要部门。一次信访接待中,几个包工头上访,反映建筑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李昕问明情况后,当即向工头表示10天内帮他们解决。
她的爽快让几个包工头不适应了。包工头将信将疑地问:“你真是区长?怎么看上去像学生似的,听别人说你还是党外干部,说话到底能不能算数?”李昕当即就把电话号码给了包工头,并向他保证:“如果10天内没给你们解决,你们尽可以来找我,我拿自己的工资赔给你们!”李昕协调相关部门,10天内帮他们拿到了工资,工人们寄来一封感谢信,表达感激之情。李昕坦言,这封感谢信比发表一篇科研论文给自己的成就感都要大。
党外干部不是“政治花瓶”,这些年的任职生涯让她对这句话感触深刻。这些年里,她既碰过拆迁这样的“硬茬子”,也得到了大量利用自身优势为改革发展议政建言的机会。2014年,李昕在参加北京市第7期区县局级领导干部研修班期间,结合专业优势和课程内容,相继撰写了《德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和《以京津冀为例谈区域大气污染共同防治》的研修班报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形成了关于《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治需创新机制》的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她通过把岗位实践经验提炼为具有全局性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高了建言献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要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保证党外干部对分管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这句话绝对不是空话,市委统战部与市委组织部各司其职,建立起一把手带头沟通、主管领导定期沟通、相关处室随时沟通等制度,定期了解党外人士与班子其他成员合作共事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
更重要的是,党员干部同党外干部合作共事的情况还是领导班子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市委组织部和统战部每两年集中检查一次全市培养选拔党外领导干部工作,确保党外干部在本职岗位上真正有职有责有权,最大限度拓展其用武之地。(记者 范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