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深改组第十二次会议特别强调,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这在用人标准上释放出明确信号,要把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躲不开、绕不过的诸多矛盾和现实难题,当下更加需要“闯”的精神、“冲”的劲头。组织部门要为全面深化改革凝聚力量,选准用好敢打拼、能攻坚、肯干事、善担当的改革型干部。
树立鲜明导向,让改革型干部“大有市场”。改革需要堪当重任的领军人才。对于那些敢于担当,勇于进取的干部,在使用过程中要做到“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让其长有所用、短有所制,在干事创业中逐步走向成熟。让那些“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鸵鸟型”干部,好大喜功、自吹自擂、文过饰非的“孔雀型”干部没有市场。对那些混日子、守摊子、跑门子的干部,不但不能用,已经用上去的也要坚决调整下来。
改进推荐方法,让改革型干部“浮出水面”。改革型干部个性鲜明、敢抓敢管、雷厉风行,但可能“不会做人”、“不够灵活”,可能得罪人,在推荐选拔干部时也可能得票不高。在民主推荐中,要坚持把得票情况与日常考核、年度考核、任职考核结合起来,注重一贯表现,看票不唯票。要通过实地查看走访、建立经常性考察档案等方式,近距离、全方位观察了解干部;改进考核方法和手段,既看发展现状又看发展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干部的工作实绩考实评准。
建立容错机制,为改革型干部“撑腰壮胆”。对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多看主流少看支流、多看成绩少看问题,鼓励改革、宽容失败,不能不问原因、不顾过程,简单地扣帽子、撸位子,激励干部甩开膀子、担当重任。赋予承担改革攻坚重任的干部一定的“改革试错权”,对非因主观原因改革失败、创新失利的干部,不打板子、不扣帽子、不装袋子,切实保护干部改革积极性。对因改革而得罪人,被诬陷举报的干部,及时查核、澄清事实、主持公道,还干部清白,真正让干部甩开膀子、轻装上阵。
(作者系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