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才能孕育一湖活水。
大型国企的科研人员,到街镇工作,管起了一方平安;名牌大学的行政干部,到镇上任职,面对各类社会矛盾;区级机关正处级干部,要签字放弃公务员身份,“下海”筹建区属公司,这个字签还是不签?近日,记者走访闵行区几位跨区域、跨体制交流的中青年干部,听他们讲讲“大跨界”背后的故事——
背景
跨界交流
汇成“一湖活水”
体制内外,条块之间,冲破一方“围城”,这样的干部流动,会让干部队伍成为“一湖活水”。闵行区通过搭建区域化党建大平台,畅通干部交流的渠道,创新干部人才选拔培养工作,为干部提供更多跨区域、跨体制交流的机会,丰富了干部的成长路径。
先挂职,后任职,“外引”区域人才,是一种做法。为回应各镇对领导班子尤其是专业型干部的新要求,闵行区请区内市条线主管单位,以及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共同推荐出一批优秀人才进入组织视野。一批原先在其他行业的年轻干部,因能力突出,适应乡镇工作,在镇换届调整中充实进了镇领导班子。
闵行区还通过竞争择优,“公选”区域人才。近年来,闵行将公开竞职的处级干部选拔范围,从本区扩大到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吸收引进了一批优秀专业人才。
有引进,也有输出。闵行在区域内选取中航商用飞机发动机公司、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等国有企业及几家非公企业,作为区优秀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基地,培养“懂市场、通经济、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而从体制内到体制外,身份取舍之间,则是体现了干部的大跨界。闵行区在坚持政企分开的同时,积极推进机关与企业干部双向交流。去年闵行首次在全区范围开展企业任职干部推荐,各单位共推荐处级和科级干部36名,发现了一批适合到企业任职的干部,以更好地促进政企互动和资源共享。
故事
放弃正处级
去当董事长
张处长曾经很纠结:是不是要放弃公务员身份,放弃区级机关正处级职务,投身到区属企业当董事长和总经理?这个企业虽然规划中是“万丈高楼”,但目前还是一片“平地”,一切都要靠他自己白手起家。“放弃”需要签字,签还是不签?
纠结了一番,他还是签了。在体制内,或许能过得比较安稳;到体制外,将是一番新的天地和广阔舞台。
张先生是本市首批参加“海外总部实训”项目的10多名年轻干部之一。当初,相关部门为他制订实训计划时,他提出,希望实实在在地去了解一家企业如何从小到大成长,遇到问题怎样解决,怎样进行风险防控。后来,他被派往泰国正大集团实训。近一年的实训,让他受益良多:对企业来说,用人是关键,要善于用好东方智慧和西方管理模式,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激发人的活力和潜力;做企业,不能贪大,要从熟悉的、有基础的领域慢慢做,同时也要为横向与纵向拓展做好准备……
今年年初,他结束海外实训归来,恰逢这家区属企业筹建,他接下了这副重担。虽是家区属企业,但有着宏大的发展目标,将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服务自贸区建设,服务虹桥商务区,同时也是全区转型发展的重要“落子”。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几个星期,张先生忙着注册公司,物色办公用房,招兵买马。
从“搞导弹”的
到“卖茶叶蛋”
硕士毕业后,小陈进入一家大型国企工作,干了10几年。身为业务骨干的他,负责高精尖产品研发、科技项目管理等方面工作,属于“高大上”的活儿。前两年,闵行区与驻区大型国企之间开展干部交流工作,本着“多岗位、多角度锻炼自己”的想法,他选择了到街镇任职。
有人开玩笑对小陈说,“搞导弹”的变成“卖茶叶蛋”的。来到镇里工作,他发现行业之间差异实在是太大。以前面对的是科技产品,目标比较单一,就是确保质量;现在作为副镇长的他,分管经济、安全、综治方面工作,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小社会,确保一方平安和稳定发展,提升百姓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小陈历数了这些年经历的种种“第一次”:第一次,被人指着鼻子骂,“当官的不会干活,没用场”。为了解决一个小区居委、物业、业委会之间的激烈矛盾,他先后召开了76次协调会,终于平息了矛盾。当初指着鼻子骂他的那个居民,现在与他成了朋友。第一次,因为要下决心关闭一个食品安全隐患严重的市场,连续8天,他和其他镇干部被众多商户围着,要求给说法。最终,他和同事们用疏堵结合的办法,把这场“火”灭了。第一次,他切身体会到小微企业发展的困境,镇政府搭建平台,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不过,在小陈看来,“搞导弹”和“卖茶叶蛋”之间,也有共通之处——少谈问题,少讲“瓶颈”;多干实事,多些担当。
走出“象牙塔”
面对“婆妈事”
小马也是从“高大上”单位进入街镇工作。以前在大学校办工作时,每年要接待100多位局级以上干部,现在每天面对的是社区百姓和各类复杂的社会矛盾。一开始,自然有诸多不适应;但一桩桩事情干下来,他总结出,两份工作有共同点——注重细节。校办副主任,要做对外接待工作,方方面面的服务和协调工作,需要注重细节。而在地区做群众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热天里,村民说要来上访,反映村宅破旧问题,要求动拆迁。小马说,还是我来村里实地看看吧。来到村里,他顶着烈日,挨家挨户地看,楼上楼下地跑; 耐心细致地与村民沟通,告诉他们镇里的规划和目前的实际困难。村民的怨气渐渐平息下去,因为他们觉得,“你这个干部尊重我们”。
2012年,镇里开展动迁工作,小马对口负责的那个基地历时8年未完成动迁,是块“硬骨头”。一户村民,坚决不肯搬离,“你敢不敢保证,我享受到的动迁政策,和你们镇干部是一样的?”“当然敢保证!”村民不依不饶,一定要小马签字保证。签就签!而这还只是谈判的开始,仅仅取得了对方的初步信任。小马得知,这户村民承包了外区的一个桃园,桃子卖得不好,他就帮忙牵线搭桥,拓宽了销路。一个个细节累积起来,这户村民终于同意动迁。“现在,这个基地上已建起动迁安置房,去年底百姓已经入住。每次经过那里,我还是挺有成就感的。”
小马身上仍有“大学情结”。他经常组织大学生到社区当志愿者,组织镇上的中小学生观摩大学的开学典礼,与大学一起在社区办起了“科学商店”。在他看来,促进校地之间的资源互通,是件有意义的事。
第一条经验
是学会说话
何女士是从“条”到“块”工作的。不少人跟她说,“在条上工作多好,到地方基层工干活儿,很烦的。”虽然不算年轻了,但她还是想接受新的挑战。
“学会说话”,是何女士到镇里工作后,最紧迫需要学习和适应的事情。以前面对工作对象,“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规章摆在那儿,给你个说明和答复就行了。可是,和百姓说话就不能这样了。”记得刚上任副镇长不久,上午区领导传达动迁安置政策,下午镇领导就要分头到自己联系的村里做宣讲。动迁安置政策,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怎么向村民们宣讲,新来的何副镇长有些忐忑。她拿出以诚待人的“法宝”,从自己曾经生活在吴泾镇,家里也遇到过动迁说起,村民们觉得,“这个小阿妹说话还挺实在”。心与心之间距离近了,做起群众工作来也方便了。
相比而言,条上的工作“专”,块上的工作“广”。何女士分管经济、农业等方面工作,对产业布局、项目落地、农业发展、三资管理、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都要有新思路、新举措,必须知识面广,应变力强,思路开阔。“要学的东西很多很多。”(徐敏)
相关专题 |
· 地方要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