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解
近日,高校校长从政“当部长”的现象,引发公众热议。据媒体报道,1月28日,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出任环保部党组书记;紧接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侯建国履新科技部副部长。
两位校长,一个是“环保大使”、水污染治理专家,到了环保部,一个是中科院院士、化学家,到了科技部,可谓人尽其才、人岗相适、用得其所。媒体习惯性地称之为“学而优则仕”,事实上,这次任用堪称党政领导干部专业化的一大举措、一例样本,体现了中央高层致力于提高领导干部队伍专业素养的良苦用心。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提出一个问题:“分析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现状时,有一个深切感受,就是存在专业化不强、不适应的问题。”应当承认,领导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相比之下,专业化建设显得有些滞后。实际工作中,有的对干部专业化的理解比较片面,甚至被异化为“学历化”,而且学历水分过重,真正懂行的干部并不多;有的人岗不相适,领导干部学非所用、用非所长,所任职务与专业完全不匹配,造成外行领导内行的瞎指挥;有的简单地论资排辈搞平衡,领导岗位轮流转,在部门是非领导职务转“总师”、“总师”转副职,在地方就是谁都可以当纪委书记、组织部长、管工业的政府副职,等等。近年来,各地涉干方面的事故频发,这当中除了腐败问题之外,有不少与领导干部业务素质不强、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处置和应对专业性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关系。
人们常讲,“术业有专攻”。行政管理不能是“万金油”,而应是一门“技术活”,离不开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思维。干部队伍专业化,客观上要求领导干部应当精通本职工作,成为本行业、本系统的内行和专家。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全面推进,越来越需要大批具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专业素养的高素质领导干部。对此,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要有深刻的认识,不能把配班子简单地看成是安排干部,要坚持因岗选人而不是因人设岗,把专业水准、能力特长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考量。“给猴子一棵树、给老虎一座山”,强化人岗相适的用人导向,应该是“校长当部长”提供的一个启示。
实现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固然需要加强对干部的专业培训、建立专业后备干部信息库、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干部的专业素质,而拓宽渠道选拔专业型、专家型的领导干部,无疑是“校长当部长”留下的又一重要启示。党政机关根据职能特点一般划分为党群部门、执法部门、经济部门等,在选配班子成员时除考虑领导干部必备素质和能力外,不同部门、不同岗位要有不同的专业素质要求,因此,要放开视野,打破壁垒,注重在相近行业、相关领域内交流配备。特别是要强化干部资源的统筹配置,构建“三支队伍”交流融会的桥梁,加大党政干部、科技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力度,有计划地从国企、高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中培养选拔党政领导班子成员。
推进领导干部专业化建设,中央先在《2014-201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中作出了规定,又在工作实践中亮出了措施、做出了示范。各地各部门会有怎样的跟进动作?公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