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干部“走读”在各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走读”干部,“走”低了工作效率,“走”差了干部形象,“走”疏了干群关系。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通知,明确要求对干部“走读”现象开展专项整治。干部“走读”因何屡禁不止?群众为何对干部“走读”不满?干部“走读”如何根治?本期邀请部分党员干部进行讨论。
“走读”是名,“走神”是实
随着当前干部交流规模扩大、频度增加,以及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干部工作在乡里县里、安家在县城省城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干部以此为由,三天两头甚至天天往城里跑,被群众戏称为“走读干部”。
干部“走读”,固然有诸多外因,但根本上还是部分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出现了问题。一些干部把在基层一线实践锻炼当作“跳板”,心不在岗,总想着“镀层金”就“溜之大吉”;一些干部不走群众路线,只走上层路线,挖空心思拉关系找门路,说的是“惦记群众”之言,行的却是“牵挂领导”之实;更有甚者,宗旨意识淡薄、群众观念不强,对群众疾苦不闻不问,对民生诉求漠不关心。凡此种种,群众又怎会不看在眼里烦在心里?难怪有群众调侃“走读”干部:“工作在村里,生活在城里”、“干部像候鸟,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
除了“总开关”出了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对“走读”的认识也出现了差池,认为“走读”是人之常情,应当通情达理才对。殊不知,“走读”只是名,“走神”才是实,“合情合理”的背后隐藏着危机:用“混个脸熟”来代替群众路线只会强化脱离群众的刻板印象,热衷于“走上层路线”最终会与群众形同陌路,唱“空城计”则会招来群众更多的厌恶反感……因此,由“走读”带来的,是干群关系渐行渐远的恶性循环——每多“走”一次,群众便多丧失一次信心;每多“走”一次,群众便增一分不满。“走读”的背后,是走掉信任,走失人心,走丢干群关系。 (舒禾)
抓“走”更要抓“读”
干部“坐风”连着作风,整治干部“走读”,必须从改进作风的高度,将作风建设的成效体现在治理“走读”这一具体事上,也通过治理“走读”进一步撬动基层干部队伍作风的持续好转。
要克服官僚主义,“读”得自觉。一些领导干部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对基层情况很熟,即使不住在当地,也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有什么事情也可以“决胜于千里之外”。这恰好犯了主观主义、命令主义等官僚主义的大忌。要有夙夜在公的敬业精神,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才能自觉做到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要克服形式主义,“读”得认真。走读也好、住读也罢,关键是要真“读”,而不是做做样子。住下来,要读基层的实际,通过夜访、夜谈、夜读、夜会等形式,了解风土人情,掌握社会生态,找准治理的点子;回城去,要读群众的期盼,主动跑项目、跑政策、跑资金,找准发展的路子。只有这样,才会促进工作,才会从群众这个“考官”手中得到高分。
要克服享乐主义,“读”得安心。少数干部过不惯基层清淡的生活,想念城里的灯红酒绿;有的甚至以进城开会、回家团聚为由,参加各种吃请应酬。这些都是享乐主义的表现。要倡导一种自然清新的生活方式,让基层干部把“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作为最好的福利,摆脱物欲、淡泊明志,扎根基层、宁静致远。
(湖北省武汉市委组织部 胡俊)
“留步”重在“留心”
所谓“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要让干部“走读”真正止步,在严格纪律约束的同时,还要采取措施留住干部的心。
树立重视基层用人导向,激发上进心。把“走读”问题纳入干部考核范畴,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选人用人标准,在乡语口碑中发现、识别、评价干部,对那些长期扎根基层,思想上乐于、行动上敢于、方法上善于做群众工作,群众普遍认可的优秀干部多看一眼、厚爱三分,及时提拔重用,营造以“走读”为耻、以群众为重的良好氛围。
积极改善工作机制环境,安抚忧患心。干部也是常人,“上有老下有小、牵肠挂肚少不了”。因此,要拴住“走读”干部的心,必须为其解决后顾之忧。例如,可以合理安排值夜,大可不必全员化、无缝化;对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干部予以适当照顾,消除思想顾虑;条件允许的地方,逐步改善干部工作和生活的基础设施,打造良好的“住读”环境。
(广东省东莞市委组织部 容剑锋)
监督管理制度要更接地气
整治“走读”现象,还需从制度完善这个“根子”上抓起。
要做实调准考核“指挥棒”。有些地方对下派、交流、挂职干部的考核,满足于“每月去几次、电话联系了几户、工作日记记了几页”,流于形式、难见真效。短期内为群众解决哪些急迫的困难,能为村居长远的发展提供哪些援助,应事先征求群众意见、事中民主公开地团结群众、事后接受群众评议,既要注重过程监督,更要突出结果测评,在承诺践诺中多干实事、多解难题,才能提高群众满意度。
要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对下派、交流、挂职干部的行政关系、组织关系、工资关系等应一并随迁而下,完全纳入基层管理和监督,防止“两头管不着、两头不见人”的“管理盲区”。强化监督约束,把干部走读衍生出来的“公车接送、公费度假”等行为纳入重点监督事项,壮大外部监督力量,让基层干部在广大群众全天候、全方位监督中积极作为。
(丘志轩)
相关专题 |
· 《中国组织人事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