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组织人事
党性教育的“延安学风”——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不断提升干部教育科学化水平

2013年06月28日09:44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六月的延安,草木葱茏,鲜花竞妍。

延河之滨、宝塔山下,一队又一队的学员,有的戴着耳机边听边看、有的坐在马扎上认真记着笔记、有的站在鲜艳的党旗前列队宣誓,这是一期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干部在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接受培训。

这所诞生于2003年的国家级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近年来不断改革创新,以“创新发展”为主旋律,“求特求专”“战略转型”,党性教育的一个个难题正在被破解,党性教育的科学化水平越来越高。

唱响创新与发展主旋律

走在延安干部学院校园里,别样的建筑风情让学员们十分陶醉,新阵地、新校园、新方式……总有一股“新颖”的气息扑面而来,而不断追求创新也正是学院发展的主旋律。

许多老师不约而同地提起了一年一度的以“创新与发展”为主题的大研讨。自2009年以来,这样的大讨论已经连续开展了4年。“这是全体教职工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人人都可以畅所欲言,每位教职工都能参与到谋划学院发展中来,激发了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热情。”青年教师王涛对记者说。

2011年大讨论,全院形成了36项“创新与发展”重点项目,年终有6项受到表彰;2012年开展“创建党性教育名牌学院”大研讨,最后形成了一系列新的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关于创建党性教育名牌学院的若干意见》和新的五年规划也将颁布实施。

“学院本身是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的产物,也唯有持续不断地创新才有鲜活的生命力。”常务副院长陈燕楠说,“改革创新是干部教育培训的永恒主题,学院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不断激发每个人的热情,凝聚每个人的力量。”

把课讲到学员心里去

“人心换人心,我们要付出无数真情才能换来老百姓的一颗真心。”在枣园革命旧址,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监督工作专题培训班的学员,坐在马扎上,专注地听着王东仓教授讲解延安时期的党群关系:“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才允许你坐在台上。”

党性教育原本非常严肃的话题,在这里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不仅在现场教学中,而且在课堂教学里。课堂讲授“2+1”模式、结构化研讨、分段式教学等,都综合运用了案例式、研究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针对性、实效性越来越强。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优良校风,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扬。“寓教于理、寓教于史、寓教于情、寓教于乐、寓教于场,可以说这是我们新时期开展党性教育最鲜明的特点。”副院长王紫贵说。

学风严谨 求特求专

每天傍晚,宁静的校园内,总有学员走在一起讨论、争辩,严谨认真的学风可见一斑。

副院长靳铭介绍说,学院在引导、服务、管理和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建立一种勤奋好学、不尚空谈的“场”,努力培育具有学院特色的“延安学风”。

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班次、开发有特色的精品课程、编写系列配套特色教材、培育有特点的学风院风、聘请有特长的师资,“求特求专”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创建以来一以贯之的追求。学院努力把“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有我优”的理念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

“通过音像教学片,聆听了当年抗大学员口述的亲历事件,令人记忆深刻,受益匪浅。”一位刚下课走出抗大纪念馆的学员兴奋地说。这种教学效果,离不开延安干部学院近年来致力开发的“口述历史·延安的红色岁月”项目。该项目采用现代电视传媒手段,通过采访仍健在的延安时期老红军、老八路、老干部,搜集散落于他们手中的革命文物、文献和图片。

贯通融合的战略转型

5月23日下午,新的课程开发组的负责人正在答辩,接受专家组的评审,这是学院课程开发的必经环节,体现了学院课程建设的新变化。

“现有的教学虽然获得了多方认可和赞誉,但是依然不能完全适应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多样性、整体性要求。”陈燕楠分析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既坚持又发展,寻找新的教学增长点,针对干部队伍的思想实际和新老更替的特点,推进学院发展的战略转型。”

陈燕楠说,抓“贯通”、抓“特色”和抓“结合”是推进课程建设战略转型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课堂讲授、现场体验、社会实践三大类课程设计,推进课程建设转型。课堂讲授抓“贯通”,努力实现从延安时期13年向建党90多年、从党史向党建、从理论向实践、从学术研究向干部教育实用性全覆盖的转变。现场体验课抓“特色”,深入挖掘延安及周边地区丰富的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进一步开发以延安时期为主题的精品课程。社会实践课抓“结合”,坚持用党性教育的视角开展基本国情教育,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转化为党性教育的精品课程。

过去几年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立足延安、面向全国,向全党和全国人民交出了一份高分值的答卷。新的历史机遇,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正创新求变,转型升级,为培养信念坚定、德才兼备的干部贡献新的力量。(记者 李可 通讯员 杨勋 强会劳)

(责编:程宏毅、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