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组织人事

全球才俊逐梦中国——对话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

2013年02月06日14:47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张建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数以百万计的外国专家、国际友人,来到中国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积极地参与和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他们中间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有科研领域的国际顶尖专家,也有身家亿万元的金融巨擘。为什么,他们选择到中国发展?他们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到中国的?他们到底为中国做了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访问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

毛遂自荐效力中国

问:中国是怎样把越来越多的外国专家吸引来的?

答:只有开放包容,国家才能富强。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让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这本身就对各国人才构成了巨大的吸引。同时,中国政府不遗余力地为外国专家在华开展研究、合作交流、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外国专家来中国工作的方式发生了积极变化。

问:真的有一流专家自己找上门来吗?

答:中国商飞公司有一名美国专家,名叫谢里,就是毛遂自荐来到中国的。

谢里从事的专业是飞行器降噪。事实上,噪声影响的不仅仅是飞机的舒适性,还有安全性和环保性。如果我们的大飞机达不到噪声标准,将直接影响到销售,但是过去我们没有这方面人才。

2008年,还在美国波音公司任职的谢里,在新闻里看到中国商飞公司成立,非常兴奋。一家新成立的、百事待兴的高科技公司,必有我大展拳脚的空间,他想。2010年的一天,谢里的中国夫人帮他致电商飞公司,她向工作人员介绍了谢里的情况后,把他的简历发了过去。公司很快安排了面试,谢里顺利过关,随即到中国履职。

在商飞工作的几年来,谢里带领中国同事,有效地解决了国产大飞机的降噪问题。谢里曾亲口对我说,国产大飞机C919将是一架比较安静的飞机。这多让人期待。

敞开胸襟共同发展

问:这些外国专家到底为中国做了哪些不可替代的贡献?

答:人才是第一资源,引进一个领军人物,往往可以带出一个优秀团队,创造一批高水平成果,甚至提升一个行业的水准。

2007年度“友谊奖”获得者玛吉德·萨米,是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专家,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荣誉主席。很多国家想和他合作,但萨米选择了中国。他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合作20多年,培养了一大批神经外科专家,使我国神经外科的研究与诊治水平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此外,在主持完成了德国汉诺威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建设及运行之后,萨米于2004年无偿向中国提供了价值两百多万欧元的建筑图纸,支持北京建立一个具有同样外形和更高硬件水平的“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

问:外国专家为何愿意为一个不是自己祖国的国度付出这么多?

答:我再给你举个例子,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2003年,美国高盛公司前全球总裁约翰·桑顿,一名位居世界投资银行业金字塔尖的人物,放弃高薪来到了中国,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客座教授,负责“全球领导力”课程,年薪是象征性的一美元。

桑顿曾这样对我解释他来中国的原因,21世纪初中国是能够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的地区。“如果我能为中国改革、发展的方式,以及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与外界特别是与美国的关系有所贡献的话,那就太好了。”可见,外国专家有其个人发展及为自己祖国效力的考虑,但只要他们在中国发挥了才智,为推动中国迈入世界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作出实质性贡献,这就是我们的收获。

期待更多高端人才

问:中国一度各方面条件都较落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来自发达国家的外国专家愿意扎根中国?

答:自新中国成立之初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就十分重视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给予来华外国专家极高的政治礼遇和生活关怀,与他们成为亲密朋友。

1982年春节前夕,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外国专家及其亲属的座谈会,极大地鼓舞和温暖了这些外国专家。此后,渐成惯例,每年春节前夕,国务院总理都会与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座谈。

1991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向为中国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外国专家颁发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后,国务院总理会亲自接见获奖专家及其家属。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及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各地各部门更以超常规的政策举措、优惠条件、经费投入,面向全球聘用具有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一流专家。

对于每位外国专家来说,都十分珍视中国给予他们的荣誉和关怀。他们把中国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与一起工作、生活的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回国后不仅与中国的同事朋友保持长期的联系,还在本国积极热情地宣传中国。

问:今后我国将如何推进外专人才工作?

答:人才大战是一个看不见的战场。外国专家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开放和文明程度。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大批外国专家特别是各领域高级人才到中国工作。为外国专家在华开展研究、合作交流、施展才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条件。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虽然是一个人才大国,但还不是人才强国,国家建设需要更多高端人才。因而,在世界范围博采众长,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到中国,将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我们将对高端人才给予更高待遇和礼遇,在入出境、居留、签证、薪酬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相信今年会有更多一流专家愿意到中国发展。我们也希望有志于到中国发展的一流人才,主动联系国家外专局,我们会给予大力配合和支持。(记者 罗 旭)

(责编:常雪梅、程宏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