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组织人事>>综合报道

李克强:饱经磨砺 家国情怀济苍生

2012年12月25日15:19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字号 】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


李克强同志图集

·“万事民为先”——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北京12月25日电 新华社日前播发人物特稿《“万事民为先”——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现摘取部分内容如下:

在李克强破解发展难题、普惠民生理政的背后,饱含着他根自基层、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文革”期间,安徽凤阳是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1974年3月,李克强到该县大庙公社东陵大队插队。白天下田劳作,夜晚挑灯夜读,他在那里深深了解了什么是贫困和饥饿,其吃苦耐劳的品格和才干,深得乡亲们的拥戴,不久便担任了大庙大队党支部书记。以至多年后,那里的老乡们还念念不忘他,称赞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总是先做。很善良,当大队书记,从不整人,不欺负人”。

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李克强从万千学子中脱颖而出,考入北大法律系,很快便被推选为校学生会负责人。1982年,他毕业留校担任团委书记,年底被选为团中央常委,从燕园来到前门东大街。三年后,年仅30岁的李克强被增选为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此时,虽已身居要职,但他与燕园的精神依从丝毫没有中断。在书记处繁重的工作之余,他先后攻读完北大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荣获中国内地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的论文奖。

在团中央工作期间,李克强在安徽省金寨县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他坚信,“希望工程”是雪中送炭,要用这温暖的炭火燃起老区孩子的希望。两个月后,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金寨诞生。此后,“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等行动如火如荼地燎原全国,开创性地探索了用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当李克强离开北京再次回到地方工作时,他已经从“村官”、团干部成长为全国最年轻的“博士省长”。

1998年6月开始,李克强到河南工作,先后担任省长、省委书记,在这个当时经济处于全国“锅底”的大省一干就是7年。因工作忙碌、秉性清廉,他很少应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解决问题、推进发展上。河南历史上有过“浮夸风”,带来过惨痛教训。李克强到河南工作后,多次强调河南省情有其特殊性,人口多、底子薄,要多干事、不张扬,低调少说,避免浮躁,踏踏实实干几年,河南就会变样。

与很多人把河南视作单纯的农业大省不同,李克强鲜明地提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三化”路径。2003年,他正式提出“中原崛起”的构想并加以实施,这为河南后来的发展定了基调,也成为国家后来制定出台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关新闻:
(责编:姚奕、常雪梅)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焦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