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在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履新一个月之际,新华社23日起连续3天播发“中共高层新阵容”人物特稿及相关图片,引发中外媒体关注。舆论称,媒体首次罕见详细披露领导人的出身经历与家庭,是新一届领导人倡导透明化作风的开始,可视为是中共十八大后,领导人新作风又一展现。[详细]
  海外舆论认为,中国官媒过去很少提及领导人的家庭,习近平改变了这一习惯,展现总书记另一面,让人们看到新领导层“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详细]
习近平在福州带女儿玩耍

习近平总书记:“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习近平始终把人民的梦想作为自己的梦想。43年前,他曾作为知青到陕北农村插队,一干就是7年,他的第一个“官衔”,是构成中共组织体系“细胞”的大队(行政村)党支部书记。2007年,经过多年基层和地方工作历练的习近平,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央党校校长。他随后担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5年来,他直接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研究制定,参与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组织实施。[详细]

李克强

李克强到共青团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看望代表
李克强到共青团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看望代表

  “万事民为先”——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
  从中国农村最基层到中国著名高校北京大学,到共青团中央;从主政全国人口最多的农业大省河南到“共和国长子”工业大省辽宁,到进入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一路走来,李克强的统筹、决策能力不断提升,积累了丰富的从政阅历和理政经验。
  在公众面前,他自信、睿智、谈吐博雅却掷地有声;而在熟悉他的人眼中,他平实、亲切,紧要关头能雷厉风行、勇于担当。从法学学士到经济学博士,10年燕园的浸润,使他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也滋养了他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开阔的国际视野。或许与他早年最基层从政的经历有关,体恤民间疾苦始终是李克强的思想底色,无论走上哪个岗位,“万事民为先”一直是他坚定践行的执政理念。【详细】
  ·李克强:常年坚持阅读英文原著 阅读广泛博闻强记
  ·李克强:妥善化解矛盾 被称“破解复杂难题的高手”

张德江

  “心里要时刻装着老百姓”——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
  张德江1946年11月生于辽宁省台安县。1968年从吉林省长春市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罗子沟公社插队,属于被称为“老三届”的知识青年。知青经历磨练了张德江吃苦耐劳的品格,也让他对基层有了更深的了解。张德江在农村插队时的一位老会计说,张德江是七队集体户的户长,在知青中很有威望,有着当地青年都赶不上的吃苦劲头。由于表现出色,张德江成为当时100多名下乡知青中第一个入党的人。
  在基层锻炼多年,张德江深知民间疾苦,对老百姓怀有深厚感情。任职民政部副部长期间,张德江经常深入各地扶贫救灾,为基层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他说,民政工作是社会管理调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做好了,就能为改革开放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详细】
  ·张德江:历任四省市“一把手” 经验丰富成绩突出
  ·张德江:知青经历磨练吃苦耐劳品格 对老百姓怀有深厚感情

 张德江看望河南一位百岁老人 张德江看望河南一位百岁老人

俞正声

时任青岛市委书记的俞正声考察跨海高速公路建设
时任青岛市委书记的俞正声考察跨海高速公路建设

  “多做实事不图虚名”——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声
  朴实的用语也是俞正声的讲话风格。担任建设部部长时谈住房质量,他说:“老百姓攒一辈子钱买的房子,我们各级建设主管部门要站出来,替老百姓严把质量关,否则我们怎么能对得起群众啊。”当上海市委书记时谈就业,他说,老人们一般对自己穿衣服都不讲究,房子也不需要太大,就是希望孩子生活得好一点。如果孩子的就业问题不能解决好,对老人们的影响是很大的。
  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虚名不可图”是俞正声的一个准则。他说:“你做一个地方的领导,老想自己历史上留点什么,别人怎么评价自己,就会妨碍你做出正确的决策,你该触及的矛盾你不敢触及了,应该长远做的事情,非要挪到当前来。我不希望做这样的领导。”【详细】
  ·俞正声:调研不走既定路 为听真话夜访一线
  ·俞正声:“老俞”对百姓的事从不敢“怠慢”

刘云山

  “接地气才能有底气”——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
  祖籍山西忻州的刘云山,出生在古称敕勒川的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右旗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学习、成长都在内蒙古自治区这个边疆省份。参加工作之初,他在农村学校做过教师,在农村参加劳动锻炼。1975年至1982年,刘云山在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当了7年“农牧口”记者。
  从记者到官员,几十年间,刘云山不变的是他对百姓、对基层的深厚情感。1986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部长时,为调研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刘云山独自一人坐火车、乘汽车、搭拖拉机,进农家、住帐篷,与农牧民群众促膝谈心。他说:和群众在一起,才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和群众在一起,本身也是一件快事。人民日报著名记者陈勇进到河套地区采访听到刘云山的故事写了“部长下乡”的报道,引起不小反响。【详细】
  ·刘云山:当过7年“农牧口”记者 对“我是谁”有独到见解
  ·刘云山:提倡善待、善用、善管媒体 对互联网持开放态度

 刘云山在西藏林芝县鲁朗镇与平措一家亲切交谈 刘云山在西藏林芝县鲁朗镇与平措一家亲切交谈

王岐山

王岐山在北海公园与北京市民共度周末
王岐山在北海公园与北京市民共度周末

  “求真务实 尽责奉献”——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岐山
  从当年一名农村插队知青,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从防范化解广东金融风险、抗击北京“非典”、筹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筹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王岐山一路走来,风雨无阻,自信从容。他在多个领域、地区、行业、岗位上磨砺成长,在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感悟中尽责奉献。
  当年,他作为知青在延安插队,与当地农民结下深厚的友谊。此后,虽然历经多个工作岗位,他始终心系农村、农业和广大农民。上世纪80年代初,他进入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担任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首任主任,参与农村改革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并争取到3亿美元的世界银行长期优惠贷款,为探索中国农村改革提供资金支持。【详细】
  ·王岐山:历“非典”、奥运、世博“大考” 半年体重降10公斤
  ·王岐山:亲自改写给市民拜年短信 一字之差体现真诚尊重

张高丽

  “为民、务实、清廉”——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高丽
  生在福建,先后任职广东、深圳、山东和天津,66岁的张高丽一直与大海结缘,始终秉持宽阔和开放的“海洋思维”,始终立于改革开放的潮头,低调做人做事,一路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承诺。
  2001年底,张高丽北上山东,先后出任省长、省委书记。主政山东期间,张高丽致力于发展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三个亮点”,积极实施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的“三个突破”和建设半岛城市群的战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从产业和区域发展的角度为山东经济谋划了战略布局。山东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6年,山东省的GDP总量超过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详细】
  ·张高丽:经历“艰辛”始终坚守理想 亲兄长现在还是农民
  ·张高丽:要求地方不接待自己亲朋 一个多月走访山东11市

 张高丽到山东济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看望小朋友 张高丽到山东济南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看望小朋友